青海地震与汶川地震有联系 中国进入地震活跃期

2010-04-15 阅读数 352979

本报讯 (记者 吴鹏 林文龙) 昨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这是汶川8.0级别的地震之后,我国遇到的最大一次地震。昨日,北京市地震局称,玉树地震对北京无影响,请市民放心。

中国地震局原首席预报员孙士綋分析称,青藏高原本身是多地震的地区,这个地区强地震活动多,分布上也比较散,很多专家也将这一地区称为“三江地震带”,是活动水平比较高的地区。1996年曾经在金沙江的东南段发生过7.0级别地震。

孙士綋说,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在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比较高的状态下,我国地震也会增强。

对于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孙士綋表示,可以判断的一点是,这次地震与汶川地震地震带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汶川地区也处于这一板块的边缘。

根据公开资料,玉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最高点6600多米。

另据央视报道,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介绍,专家估计,经过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近期,中国大陆仍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

国内地震公布透明度增强

关于近期为何地震频发的问题,北京市地震局一位专家表示,这与地震报道的透明度增强、信息传播速度快有直接关系。

据悉,原来我国有个规定,五级以上地震才报道,而国外要七级以上才报道。也就是说,以前国外的六级地震和国内的四级地震,就算是发生了,大家也不知道。

这位专家说,汶川地震以后,媒体、群众对地震特别关注,所以中国地震局就要求,国内四级以上地震就须对外公布。这就使得地震报道增多,公众自然也认为最近地震好像多起来了。

中美公布震源深度相差一倍,专家称预报标准不同,差异可以理解

 

“地震数据差异与监测硬件有关”

■ 分析

本报讯 (记者吴鹏)青海玉树地震震源深度是33公里还是16公里?昨日,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地质勘探局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发现这一不同的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说,不同机构有时候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与监测方式、当地地震台网数量都有关系,哪个更准确还需研究。

“震源越浅破坏就越大”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消息,玉树地震震级为7.1级,震源深度:33公里。但是,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上发布的消息是,震源深度为16公里,另外,地震的级别也比我国公布的级别低一些。

倪四道说,震源深度不同,造成的破坏也不同,“震源越浅破坏就会越大。最简单的一个办法,用震级除以震源深度,就会发现,震源16公里的破坏程度是震源33公里破坏程度的两倍。”

历史上这种地震数字不断更新的情况也比较常见。1993年印度拉特而(音)地震,虽然震级只有6.4级,但是造成了近万人的死亡。一开始监测到的震源深度是12公里,最后经过仔细研究确定为2公里。专家认为,震源浅,也是造成这一地震破坏程度大的原因。

“各国对地震深度定义不同”

对于震源不同的情况,倪四道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地的地震台网比较稀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水平面上方向的位置监测的会比较清楚,但是深度就比较难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目前的地震科研技术上,对测定深度的测量也没有更为准确的方式。

他认为,这种不同不是水平问题,而是硬件问题,另外他强调说,美国给出的数字也不一定是对的。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各个国家对地震深度也有不同的定义,比如有的是地震时一点的深度,有的则是地震中的平均深度。

不过他认为,增加台站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另外,对于震级也不尽相同的原因,倪四道说,这是预报标准的不同,美国网站上甚至会根据不同的记录方式,预报两个震级,震级不同更是可以理解的。

“研究前震非常有必要”

专家认为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本报讯 (记者吴鹏)汶川地震虽与青海玉树地震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之间还有非常多的不同,其中之一是玉树地震前发生了4.7级前震,可以看作第二次7.1级强震的预警,专家认为,研究前震对提高地震认知水平有帮助。

昨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说,汶川地震与唐山大地震一样,在发生前没有前震,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但是这次地震前发生了4.7级的前震,但对这次前震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认为,研究前震对减少地震灾害是有帮助的。

对于有前震的地震是否破坏程度会小的问题,倪四道说,有没有前震,不能代表能量释放是大还是小,具体为什么有的地震有前震有的却没有,还不清楚,但是有前震还是一件好事。

他说,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有的国家根据前震的发生,准确的预报了之后的大地震,但这种案例也比较少。

目前学界对前震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倪四道说,目前看来,或有超过20%的地震都是有前震的,而前震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如果一个大地震发生后,只有小余震,那余震的波形是不相似的;大地震的前震,以及前震的余震,波形都是比较相似的。”倪四道说,从玉树地震的情形看,对于前震是非常有必要研究的。

地震难预报主要在技术

吴鹏

■ 释疑

海地7.3级地震、智利8.8级地震、中国台湾高雄屏东县交界6.7级地震、中国青海玉树7.1级地震……今年以来,几次大的地震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地震预报为何这么难?昨日,防灾科技学院研究员王永革向记者解释了地震预报上的一些难点。

王永革说,地震预报是科学难题,也是全世界的难题。如果要进行地震预报,地震学上的技术就像我们给地球做CT一样,要进行多点全方位的观测。“比如我们对人体做CT,就要求四周都有源,但是对地球就没有这样的条件。”

最简单的一点是,在陆地上放置的台站,可以对全球的板块运动进行监测,但是地球大部分是海洋,在海洋上布设仪器是很困难的,成本也非常高,甚至是在山上布设设备,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实际上,人能放置地震仪的地方就比较少。

另外,他说,天气的预报中,云层不仅通过人来监测,还有卫星、天空中的设备共同对云层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之前说的困难,地震的监测只能在地表,科学家对地下了解会比较少。“科学家对地球里面的状态都确定不了,更难准确预报地球内部下一步会怎么变化,而目前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

还有一个方面是,经验上传承的难度。王永革说,比如同一个地方,可能上百年才发生一次大的地震,那么百年前对这一地区的地震经验的传承,就比较少,这种经验是不是还适用,也不好判断。

他说,目前,科学家们获得的数据往往是进行推测,不确定性很大,他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获得的资料也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资料的增加,会产生什么效果,并不好说。

  青海地震 汶川地震 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