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耀宸
7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这无疑表明:文明真正的繁盛,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独奏,而是众声交响的磅礴乐章;人类进步的阶梯,亦非某一文明独自攀援,而是无数文明智慧相互砥砺的结晶。唯有以文明交流穿透无形壁垒,以互鉴智慧化解冲突戾气,方是通往共同未来的通衢。
文明,从本质来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与交融。任何一种文化体系,如若长期固守樊笼、排斥他者滋养,其内在生命力终将如断流之江河,不可避免地趋于干涸。真正的文明韧性,恰在于能主动打开心扉,吸纳异质元素,在动态的“光合作用”中焕发新生。历史已经反复验证,那些曾熠熠生辉的伟大文明,无不是在碰撞、激荡与互鉴的熔炉中锻造了不朽的灵魂。人类精神谱系的丰饶,正是由无数文明支流汇聚而成;每一种文明基因的独特性,都在整体人类智慧宝库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然而,在当下,一种危险的“认知惰性”正在悄然蔓延——某些力量惯于将文明的多元差异进行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对立化处理,甚至将其异化为政治博弈的廉价工具。这种思维的贫困,不仅粗暴地遮蔽了文明间千丝万缕、共生共荣的深层联结,更人为制造出虚幻的“文明断层线”,为冲突提供扭曲的注脚。当差异被刻意锻造成隔阂的锁链,互疑的毒草便找到了滋长的温床。
要破除这一困局,人类亟需一种更为深刻的“认知谦逊”。这要求我们超越浮光掠影的差异表象,深入探寻不同文明体系内蕴的普遍性智慧与应对挑战的独特方案。互鉴的要义绝非生硬模仿,而是以他者为镜,激发自身创造潜能,实现价值的“变现”——让古老智慧在交流共振中焕发解决当下难题的勃勃生机。这种基于平等与相互尊重的深度对话,方是消弭误解、培育信任的不二法门。
站在十字路口,人类需要拥有清醒的集体智慧:唯有选择开放、拥抱互鉴,文明的“呼吸”才能顺畅悠长。这关乎的绝非仅是文化兴衰的宏大叙事,更是人类整体在地球村中能否实现可持续繁荣的生存哲学。让我们以对话取代对抗,以理解融化坚冰。唯有如此,人类文明共同体才能在交流互鉴的浩瀚海洋中共同驶向光明的深蓝。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编辑:喜之郎
审核:唐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