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华裔获诺贝尔奖拷问我国教育制度

2009-10-11 阅读数 242295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温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摘编自《南方都市报》10月8日文/熊丙奇)

  10月6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科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榜上有名。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

  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一直是分析家关注的重点。而分析这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或可对我国内地教育改革产生某些触动。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只有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在内地接受过两年基础教育,之后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

  概而言之,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内地现在的教育及学术其实都关系不大: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求学;朱棣文、钱永健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另外还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但在杰出人才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不足。

  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产生少数几位顶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
 

  诺贝尔奖 人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