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潘晶慧 通讯员 张雅琴
图:曾悦
“毒品与艾滋病相伴相生”,这句在禁毒领域流传已久的警示,被四个不同年代女性的人生注解得无比沉重。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我们走进湖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湖南省女子戒毒康复所)(以下简称省女子所)艾滋病专管大队,倾听她们被毒品吞噬的过往——无论是家底殷实的“70后”,还是青春韶华的“00后”,都因毒品的蚕食,留下破碎的家庭、残缺的人生和无尽的悔恨。
她们的过往也在提醒我们:远离毒品,守护美好。
省女子所艾滋病专管区戒毒人员在编制红丝带
“70后”燕子:家底殷实的“堕落者”,毒品让她家庭离散
49岁的燕子(化名)指尖划过会见室的玻璃,眼神落在远方——那里曾有她令人艳羡的人生。
父母与哥哥都在电业系统工作,她也顺利进入事业单位,捧上了“铁饭碗”,是亲友眼中“命好”的70后。
然而,“好命”的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染上了海洛因,当时觉得“偶尔吸吸不算事”。她也曾凭着毅力戒断数年,却在社区戒毒期间,被牌友递来的“免费烟”再次拖入深渊。那是添加了依托咪酯的“上头电子烟”,她轻信“这只是管制药物,不是毒品”,却不知这种物质自2023年10月1日起已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进行管制,吸食即为吸毒。
依托咪酯带来的暴躁脾气,让她与丈夫争吵不断,最终离婚。更残酷的是,同染毒瘾的丈夫让她感染了HIV,这个摧毁免疫系统的病毒,成了人生的又一道枷锁。
如今,她最牵挂的,是由年迈奶奶照看的16岁女儿,“我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孩子,好好的家被我作没了”。
省女子所专管区戒毒人员在民警指导下学习该所自编的《蝶语康复操》
“80后”珍珍:四个孩子的母亲,在“解压”中输掉家庭未来
44岁的珍珍(化名)提起孩子就红了眼,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她本应是家庭的支柱——大女儿已成幼师,二女儿在读中专,最小的儿子才上二年级。
丈夫的出轨与吸毒,让她不幸感染了HIV,所幸孩子们都做了阻断治疗,未被感染。但现在,她和因贩毒服刑的丈夫都在监管场所,除了大女儿,3个孩子只能靠年迈父母在廉租房里勉强拉扯。
她的涉毒之路始于聚会时闺蜜递来的第一口“水烟”——“当时觉得没体瘾就不算吸毒。”这个荒唐的认知让她从海洛因、冰毒一路吸到依托咪酯。
“上头电子烟”中的依托咪酯,即便吸食量不大,长期吸食也会引发情绪暴躁、肢体震颤、幻视幻觉等精神障碍,损害脏器甚至致命。
收戒前,她在酒吧做后勤,凌晨下班还要给孩子做早餐、送上学,下午接孩子辅导作业,连轴转的生活让她身心疲惫,心情不好时她又选择用“电子烟”缓解,这让她和她的家庭再一次陷入深渊。“我最担心父母撑不住,孩子们没人管。”她的哽咽里满是母亲的愧疚。
“90后”小小:打工补贴家用,却在好奇与贪念中迷失自己
31岁的小小(化名)当年初中毕业时,看到哥哥被骗学费、姐姐中专开销大,怕增加母亲负担,便主动辍学打工。
19岁时,她在浙江的一次朋友聚会中,第一次接触了冰毒——当时“抽水烟”(吸食冰毒)在圈子里很普遍,好奇又缺乏辨别力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吸了第一口。
收入微薄的焦虑让她迷上网络赌博,想快速回本的贪念,与吸毒后的亢奋相互交织。“睡在游戏室里,醒了就接着赌,第二天根本记不清前一天做了什么,跟谁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她在毒瘾与赌瘾的双重裹挟中越陷越深。
辗转东莞、深圳后,她跟着双胞胎妹妹来湖南,认识了同样沉迷“打鱼”(网络赌博)的男友,同居后才发现自己感染了HIV。
春节前,妹妹一句“放松一下”,让她再次吸食冰毒,最终被送戒。“以为吸毒能帮自己扳回一局,结果把自己的人生都赌输了”,这个“90后”女孩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符的麻木与沧桑。
“00后”琪琪:被谎言诱骗的青春,在噩梦与悔恨中觉醒
25岁的琪琪(化名)是专管区最年轻的戒毒人员,这个能歌善舞的北方姑娘,人生的转折始于童年的监护缺失——父母外出打工,瘫痪的奶奶和患癫痫的二伯无法照管她,初中寄宿时被同学霸凌却无处诉说的琪琪,14岁便辍学外出打工了。
16岁时,来长沙做主播的她为了“更瘦更精神”,听信闺蜜“玩水烟(冰毒)能减肥,而且不用睡觉也能精神百倍”的谎言,吸了第一口。
很快,她被行政拘留并社区戒毒。后来,她在准备结婚生子时,却被查出HIV和梅毒阳性——男友嫖娼染病后传给了她,她只能打掉孩子,陷入崩溃。
低迷中,小她5岁的男友带来了“上头电子烟”,即便看到朋友吸后手抖不止,她仍心存侥幸“自己不会上瘾”。最终,她因吸食三氟乙咪酯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我不怪别人,只恨自己没毅力。”琪琪说,“再也不想看到有人聚在一起烟雾缭绕的场景,一想到吸毒场景就做噩梦。”
省女子所专管区戒毒人员写下“心灵日记”
跨越四十年的警示:毒品从无“安全区”
从沉迷“70后”的海洛因到诱惑“00后”的依托咪酯,毒品的形式在变,但危害从未减弱;从为家庭奔波的母亲到初入社会的青年,涉毒人群的年龄与身份各异,却都因同样的侥幸与疏忽坠入深渊。艾滋病作为毒品最凶险的“附赠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途径,将病毒与绝望一同传递,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燕子的家底、珍珍的母爱、小小的懂事、琪琪的天赋,都曾是她们人生的光芒。但“试试看”的好奇、“能自控”的侥幸、“解压力”的借口,让这些光芒被毒瘾熄灭。
省女子所艾滋病专管大队的铁窗内,这四个不同年代女性的故事都在诉说:毒品面前没有“年龄豁免权”,任何一次放纵都可能代价惨重。
世界艾滋病日的意义,不仅是铭记伤痛,更是警示未来。别让谎言摧毁青春,别让贪念葬送家庭,远离毒品,才是守护人生与亲情的唯一选择——这是四个破碎人生留下的,最沉重也最珍贵的教训。

省女子所专管区戒毒人员在民警指导下自编手语操《送你一朵小红花》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