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每年的这一天,那些在真相与现场之间奔波、在喧嚣与沉默中坚守的新闻人都值得被看见。
今年记者节来临前夕,一篇《54岁的她,病倒在一线》的推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10月20日,郴州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黄华倒在了她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办公室里。这位54岁的女记者以三审编辑的身份,完成了职业生涯最后一次把关。她的骤然离世,在新闻界引发广泛关注,也让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状况再次成为焦点。
而黄华离世的消息在震惊媒体界的同时,也给广大媒体工作者一个重要提醒:在坚守一线的路上,千万别忽视健康!
缅怀
她是夜班室“最后一盏灯”
“她是一个非常利落的人,个性鲜明。”郴州日报记者唐思思与黄华相识9年。2016年,在报社“名师带徒”的制度下,初入报社的唐思思成为黄华的学生。
从总编室副主任到报社编委,黄华采写的稿件堆成了小山,值过的夜班表能铺满整个走廊。但她始终坚信:“用力做,只能合格;用心做,才能优秀。”
在唐思思的印象中,黄华身上总有一股拼劲。2007年安仁县特大洪灾,她踩着皮鞋就往水里蹚;采访结束发现通信中断,她借着微弱的灯光赶写稿件,一字一句念给编辑部。
而黄华的职业生涯,与夜班紧密相连。
自2004年进入总编室以来,黄华接连担任一审、二审、三审岗位。她熟悉的分流稿件、排版、组稿……十余个环节环环相扣,都要在晚间的几小时内完成。
黄华是夜班“战场”上的指挥官。同事们常说:“黄姐办公室的灯,总是夜班最后熄灭的那一盏。”
自己坚守之余,黄华更是用心培养年轻记者。每次带年轻记者下基层,她都会耐心教导采访技巧。
“她从不吝啬表扬,她的朋友圈转发的很多是报社年轻记者写的优稿。”唐思思回忆道,作为黄华的学生,回报老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
而在郴州市临武县龙归坪村村支书朱良生看来,黄华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龙归坪村荣誉村民。
2007年,黄华陪作家采风到临武县土地乡龙归坪村,听说当地有个特别的班子——六位老支书每人担任一届村支书后,又一起回到村委会共事。这个独特的现象引起了她的浓厚兴趣。她跟着老支书们走田埂、串农舍,记录他们“谁家孩子上学难,我们凑钱”的温暖故事。
后来,黄华撰写的新闻稿《六位支书一台戏》推出后,让这个基层故事一路传到北京,《求是》杂志、湖南电视台记者纷纷赶来跟踪后续,也助力龙归坪村成了全国基层党建的典型。如今,这个村庄已6次斩获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文明村。
骤然得知黄华去世的消息,朱良生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赶上追悼会,他和村干部连夜坐车赶往郴州市,想送她最后一程,“因为这位记者,村里有了大变化,我们全村人都很感激她!”
调查
媒体人“夜班与应急”是常态
黄华的离世,在新闻行业也引发了广泛探讨——媒体人的工作性质如何?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也展开了走访调查。
“经常下晚班,早上很难起床。”团结报一名夜班编辑告诉记者,每天结束工作时,常常已是凌晨一点。碰上重要时间节点,这个时间会推迟到两三点。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时,她和同事的工作才刚刚迎来最紧张的阶段。两个版、5000-6000字的编辑量,加上白天审核的上万字稿件,构成了她每天的工作常态。
“稿子都是当天来,责任大、压力更大。”该编辑介绍,从事新闻工作21年,其中4年半都在值晚班,“文字、导向都要把关,不能出错。”由于重要稿子往往晚上才到,他们必须随时待命。
而在湘潭某报社工作了24年的夜班编辑告诉记者,她上夜班10年,中间有好几年时间经常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下班。54岁的她如今已是主任记者,但身体却亮起了红灯——有一次,她突然心绞很痛。拨打120电话的同时,她甚至拿起了笔纸,写好了一份遗嘱。后来,抢救及时,躲过了一劫。
作为湖南一名女新闻工作者,她认为,健康的红灯也不完全是工作所致,也可能与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但是,长时间熬夜、经常性神经紧张等状态,确实也会让身体“吃不消”。
除了夜班编辑,不少一线记者的健康状态也同样面临风险。
长沙一家省级媒体记者回忆,2021年省党代会期间,她从下午3点写稿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完成交稿,高强度的脑力工作让她失眠,到了睡眠时间却辗转不安。此外,记者工作中,应急采访是常态,所以她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体检报告上最明显的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睡眠障碍”。
“好在我们2023年改革,把工作时间和流程进行了优化,编辑、记者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熬夜时间。”该记者说,2024年1月,报社实行了白班、晚班轮岗制度。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闻人的压力,除必要的夜班值班,其他人的时间安排都更合理一些。
提醒
媒体人要警惕甲状腺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
早在《柳叶刀》发布的职业健康研究中就有数据显示,新闻工作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出47%,这与他们凌晨3点还在校对标题、清晨6点已开始追踪热点的作息轨迹形成残酷对照。那些在突发现场冲锋陷阵的身影,正被慢性疲劳、免疫系统紊乱、代谢综合征等“职业勋章”悄然侵蚀。
11月6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教授唐文彬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提供的一组700多人的样本数据显示,媒体从业者的健康问题呈现出普遍化、低龄化趋势。
其中,排名前五的健康问题包括:甲状腺结节(64.97%)、血脂异常(64.21%)、牙体及牙周组织疾病(61.04%)、脂肪肝(54.06%)、超重/肥胖(46.19%)。此外,骨质疏松及骨质减少达41.88%,高血压为30.84%。
“在媒体从业者中,代谢相关指标异常非常突出。”唐文彬表示,“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均位列主要健康问题前十”。
而性别分析显示,女性媒体从业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达 65.44%,牙体及牙周组织疾病59.40%,血脂异常58.05%;男性媒体从业者脂肪肝检出率高达68.09%,血脂异常占67.68%,甲状腺结节占64.23%。
“熬夜带来的激素分泌紊乱、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能量代谢失衡,以及精神压力大引发的慢性炎症状态,共同构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温床。”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柴晓利在门诊中发现,年轻媒体人出现心脑血管问题明显偏早,“他们常主诉胸闷、心慌,检查显示血脂血糖异常。生活作息不规律、交感神经长期兴奋是主要原因。”
面对媒体人面临的严峻健康威胁,唐文彬建议,应在不可改变的工作节奏中,有意识地插入四个“健康行为模块”:实行“强制性微休息”、准备“压力零嘴替代方案”、建立“心理缓冲带”、执行“个性化运动处方”。
柴晓利则建议媒体人首先要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尽可能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时间,抽空做有氧锻炼来平衡神经功能。在饮食方面,避免赶稿时随便应付,多摄入水果蔬菜,合理补充水分。”
编后
关注真相,关爱自己
灯,亮在午夜,也亮在历史;笔,落在纸上,也落在人心。新闻人用脚步丈量真相,用呼吸交换黎明;却用沉默,把疼痛藏进背影。
今天,我们致敬广大新闻工作者,但也向自己发问——致敬,以尊重,而非透支;致敬,以制度,而非悲情。
愿每个夜班,都有晨曦接岗;愿每次冲锋,都不必以命相搏。让“最后一盏灯”成为提醒,让“无冕之王”先被健康加冕。
记者节,请把聚光灯转向记者:先照亮自己,再照亮世界;先保护内心,再守护真相。如此,方不负这一支笔,这一束光!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