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党员组“银发乐队”,创作900余首诗歌

2025-07-01 阅读数 5766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周雅婷 实习生 刘嘉瑶

“红歌山响,赛唱在县上,四代乡勇吼金嗓,刻木喜夺金榜……”7月1日,常德市临澧县刻木山乡彭市社区活动室里,二胡悠扬的旋律与笛子的清亮交织在一起,间或夹杂着几句说笑,十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围坐一圈,专注地排练着。坐在中间唱歌的,正是82岁的叶松枝。

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沉浸在音乐中的老党员,在退休后的二十几年里,竟悄悄写下了900多首诗歌,谱出了30多首歌曲,还一手组建这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银发乐队”,创作、演唱均取材于红色文化、当地孝廉文化。“我是把乡亲们的故事和党的恩情‘从心里掏出来’,再‘种进更多人心里’。”

微信图片_20250701181034_147.jpg

20年创作900多首诗词和歌曲

在叶松枝家里,有一处独特的角落,推起来厚厚几摞的稿纸,上头都是他兴之所至创作的诗歌和歌曲。

今年82岁的叶松枝爱好写作,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年轻时需要常常去各个地方、单位采风、写作。“那时写的都是建设祖国、家乡的人和事,满满的都是新气象。”等到了退休,他就把写作当成了一项爱好,最开始只是写一些推介家乡文旅的文章,到后来,他开始结合本土文化,创作红色主题的诗词和歌曲。

叶松枝记得自己第一次尝试写诗的场景,那是在红色圣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我同家人一起去参观,站在广场看着雕像,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开国领袖的丰功伟绩,想起了他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一切。”作为一名老党员,叶松枝“心潮澎湃”。几乎没有任何迟疑,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便如泉水般自然流淌出来。

微信图片_20250701181034_145.jpg

这些年来,叶松枝的创作主题,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细微观察。红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家乡临澧县的革命故事,是他反复吟咏的对象。县里建好了纪念12位本地游击队长的纪念碑,他结合史实创作出《歌唱游击队长王业明》;在搜集整理临澧县刻木山乡革命斗争史相关资料时,叶松枝听说几位年轻姑娘克服多种困难,将碾好的米送给红军战士,几易其稿创作出了歌曲《妹妹碾米为红军》:“妹妹碾米为红军,红军哥哥吃饱点,背起包来好长征……”

微信图片_20250701181034_146.jpg

此外,植根于本土的历史文化传说也被叶松枝娓娓道来。“我们临澧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孝廉’文化,都是我的灵感宝藏。”为此他创作了《一把标尺》《丁兰诊贪》等反腐倡廉节目,看到一些基层纪检干部深入实地调查走访,还写下诗歌《纪检干部赞》:“心系人民火一团,两袖清风对青天,初心不改长征路,严惩蛀虫筑防线。”

20年来,叶松枝创作了900多首诗词、30多首歌曲。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问到创作秘诀,他这样回答:“感情到了,思绪涌上心头,那个词儿、那个调儿,就一气呵成地往外蹦。”

银发乐队“声”入人心

个人的创作天地似乎已足够广阔,但叶松枝觉得还不够。“我还想让更多人了解、传承红色孝廉文化。”

传承首先从家庭内部开始。叶松枝把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几经修改整理出28句的《叶子家训》三字经:“传勤俭,思创新;业可就,功必成;脑清醒,手干净;恶不为,善多行;守规矩,讲文明……”还把家训印成彩色名片,儿辈、孙辈人手一份。

微信图片_20250701181034_148.jpg

“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家庭会议,温习家训、传承家风。”叶松枝告诉记者,《叶子家训》几经修订,但内涵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叶松枝的感召下,叶家后辈有9名党员,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孙儿、孙女在国外留学毕业后,也都遵循“报国恩”的家训,回国工作。“孩子们还专门把我的作品整理、校对、出版的作品集,他们说,这不仅是我的心血,也是家里的精神财富。”

此外,在刻木山乡,喜爱红廉文化不止叶松枝一个。“有10多个老党员,我们经常一起吹拉弹唱。”于是,叶松枝萌生了组建乐队的想法,“把我们的歌曲、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2022年4月,由叶松枝牵头组建、十余名退休老党员组成、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丁兰民乐队”正式成立。“这个名字也源于我们刻木山乡的德孝文化,是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木的故事。”

队伍建立后,老党员们的分工明确。叶松枝吹拉弹唱比较内行,是大家公认的教练。此外,他还身兼二胡手与主创,乐队演出的许多歌曲,词曲都出自他手。“我们民乐队里还设了二胡、电吹管、手风琴、笛子四个小组,成员年龄跨度从57岁到82岁,其中还有三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

这支“银发乐队”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刻木山乡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金舫和彭市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启宏为老党员们提供了一个专门活动室,配备了办公桌、空调等设施;乡镇社区、各大养老院常常邀请他们前去演出,每场演下来起码要一个小时。

叶松枝向记者介绍,演出时,民乐队不仅会为观众送上了《绣金匾》《南泥湾》《浏阳河》等经典红色歌曲,还会表演取材于本地的《妹妹碾米为红军》《歌唱游击队长王业明》等自创歌曲。今年,“丁兰民乐队”还吸纳了中青年党员成员,每周都会找时间创作和排演新的曲目。

“只要手指还能按弦,喉咙还能发声,我们就是永不谢幕的红色宣传队!”叶松枝说。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