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讯(通讯员 王五红 曹仲辉)近日,我省少数学校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和发展,每个身处其中的师生和家长都有面对未知疾病风险的可能,学校和疫情防控指挥部及时采取了措施,按照防疫要求进行了封控、管控和防范,有的集中隔离有的居家隔离。而疫情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心理层面的波动,让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郁闷、烦躁、甚至恐慌。那么怎么才能摆脱不良情绪?怎么来进行自我调适呢?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来给您支招。
一、家长篇
1. 接纳变化。面对目前的疫情,而且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存在,比如我的小孩是否被感染?他们怎么上网课?会不会影响学习和考试等等,这些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引发担忧、焦虑、烦躁等情绪,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是我们在危险环境下出现的正常防御心理反应,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意志不坚强。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情绪,做到理解和接纳情绪,接纳变化。
2. 科学认识疫情。从官方渠道平台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信息,科学认识疫情性质、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危害,不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信谣不传谣。
3. 正确看待疫情信息。不让疫情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话题,但要及时回应孩子担心的疑问。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在分享有关信息或回答孩子的关于“疫情”的疑问时,一定要用符合孩子年龄的通俗的话讲给孩子听,可以轻描淡写一些,一定要多传递正能量,让孩子有信心。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一定要引导孩子合理看待信息,分清良莠,不要过度关注疫情相关报道,不要轻信疫情相关小道资讯,避免陷入视讯信息轰炸中。让孩子永远心存希望,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
4.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独处空间。疫情期间,孩子需要持续待在家里,不能外出,他们的负面情绪也可能会持续累积和积压。家长要留意孩子是否发生显著变化,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正面疏导和缓解。
随着与孩子在家里共处的时间增多,亲子矛盾和冲突可能也会增加。过度的控制和监管,不仅让孩子缺乏心理上的安定感和界限感,有时还会引发孩子的逆反。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遇到争吵,可以按下暂停键,等到双方情绪稳定后再理性沟通。
5. 居家隔离,坚持停课不停学。如果孩子因为封控的原因,需要居家隔离,家长要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关要求。督促孩子进行网络学习,与班里的伙伴互帮互助、共同监督,分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收获。遇到不会的问题,鼓励孩子通过网络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同时,家长要每天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学习状况,及时给予积极反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6. 父母做好情绪管理,给孩子树立榜样,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经常说,“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家长的紧张、焦虑往往会引发孩子更大的担忧和不安。此时此刻,家长们要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孩子的榜样,多一些积极思维,多一些积极暗示,营造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
二、学生篇
面对疫情,学生应如何做好自身心理调适?
(一)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
疫情期间,给了我们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做好详细规划,划分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给自己更多的生活掌控感。同时,同学们在家里也可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例如跳绳、仰卧起坐、健身操等,增强免疫力。
(二)调整心态,做情绪的主人
疫情当前,健康的心态是自我保护的强大力量。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负面情绪,走出困境,让生活更加自信与阳光。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可能会焦虑紧张或者觉得空洞无聊,及时觉察自己的心情,通过写日记、与他人倾诉等方式抒发,或者通过听音乐、做运动等方式缓解,允许自己存在负面的情绪,不需要一味排斥它或者进行自我贬低。
(三)转化思维,从隔离中找到“价值”
“凡事不要只往坏处看”,学会去看看这段经历的“价值”,有意识的进行正向思维转化,或许会让人的感受更好一些,比如:因为封控减少了外出,可以把房间、床铺、宿舍或书桌整理更干净整洁,心情更舒畅;少了交际,可以创造新的休闲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智慧,享受居家隔离的日子;意味着有机会察觉自己惯常的学习生活状态,静下心来分析优缺点,找到提升的方法,制定合理的计划;也可利用空闲的时间把一直想干而没干好的事完成了。
(四)及时求助,加强与父母老师沟通
如果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睡眠,无法用自己内在的力量来自我调节了,应及时和父母沟通,与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感受,通过家长老师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让专业的咨询师陪你走过这一段路。
供稿: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
编辑:罗雅洁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