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神到“女汉子” 探访我国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2015-03-10 阅读数 476456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女兵们在进行导弹装填训练。图:张国锋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通讯员 张国锋 沈磊 王豪 图:张国锋 

价值数亿的导弹装备,交给了一群十八九岁的小丫头来操作,能放心吗?打导弹的她们不少原本是打针的、打字的,她们能扛得起100公斤左右的武器吗?何况她们还爱敷面膜,爱练瑜伽,爱音乐,许多人都是从来不吃馒头……

你的担心都是不存在的。她们或许在家时是“娇娇女”,进了军营却是“女汉子”。她们组成了我国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创造了某型导弹实弹射击多项纪录,被广州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尖子连”。日前,她们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3月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驻湘某部女子导弹连,专访了这群新时代的“花木兰”。 

打针的女护士报名去打导弹

价值数亿的武器装备,交给一群十八九岁的小丫头,能行吗?如此精密复杂、高大威猛的导弹战车,她们玩得转么?

2013年3月以前,当组建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的打算刚提出时,就遇到了不少质疑声,甚至有人私下议论:不会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政绩工程吧?

在我军,过去女军人大多分配在通信、卫生等保障性岗位。近年来,我军女兵比例和数量逐渐增高,女兵学历也普遍较高,因此,女军人编配逐步向战斗岗位拓展,海军女子陆战队、空军歼击机女飞行员、二炮女子导弹分队等相继走进公众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目的就是为军队兵员结构调整改革提供参考。

组建消息传达后,在全军中掀起报名热潮。当时在广东某部队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张意云兴致勃勃地报了名。3月6日,张意云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医院工作时没有任何军事训练项目,当时也想过去战斗岗位可能训练会很辛苦,但我还是愿意来,因为我不想我的军旅生涯平平淡淡。”

像张意云一样选择的人还有很多。很快,我国陆军的首支女子导弹连在2013年3月组建成功,连队30多名“90后”女兵,平均年龄22岁,文化程度90%在大专以上,大多是从话务员、卫生员、打字员等保障性岗位抽调而来。

而让质疑者意外的是,这些此前没有经过什么军事训练的女兵,却在随后的两年里让人刮目相看。

据该部部队长茹雷介绍,连队组建仅7个月,女兵们就掌握了一般男兵需一年以上才能掌握的理论和操作知识,并独立进行实弹射击,在夜间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举命中目标;一年之后,她们在气象条件不佳、靶机航路多变情况下,精准击落100米以下高度的高速目标,填补了该型导弹实射的全军空白;6项战训法创新成果被推广应用;被广州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尖子连”,荣立集体三等功。前年底的军区考核,女兵连的表现令考官们惊呼:这样的素质,一般的男兵连也很难比得上!

两年来,连队有2人荣立二等功,9人次荣立三等功。第一批入伍的张意云荣获了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3月1日,她们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捕捉目标,女兵们目光如炬。图:张国锋 


 “女神”变成“女壮士”

从被质疑到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绩,女兵们只用了两年。在这两年里,她们付出了很多。

比如,人家女孩减肥,她们却相约增肥,为的是增强体力,以便独立完成筑掩体、扛电缆、抬导弹等力气活。

女兵尚家伊曾是学校的“女神”,年年拿奖学金,毕业后找的工作工资高,环境好。2013年,尚家伊入伍成为女子导弹搜索发射连的一员。连队安排她体验光瞄手岗位,第一次上专业课时,当身材娇小的她站在一件件几十公斤的装备器材面前,得知自己还要经常搬运它们抢占阵地时,不由得傻了眼。

不服输的她铁下心来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提高臂力,爱美的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增肥计划:每天早上多吃两个馒头;每餐逼着自己把饭吃完;在完成“三个一百”(每晚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100个深蹲起)的前提下,每次体能训练要比别人多做50个俯卧撑,每天要多爬10趟楼梯,连队的力气活总抢着去干;臂膀练肿了缠上绷带继续练。3个月后,她的体重由41公斤增加到47公斤,原来身材苗条的“女神”变成了粗胳膊粗腿的“女壮士”。“当时不敢看自己的胳膊,粗得跟个男人似的。”尚家伊说,虽然自己的形象毁了,但操作起装备来更加轻松自如,值了!

增肥的可不止她一个,增得更狠的也有。比如张意云,一顿饭要吃6个馒头、2碗米饭,饭后还要加巧克力、饼干等甜点。新兵刘卓莹从刚入伍时的体重51.5公斤,半年后变为体重65公斤,不但没有因为训练而减肥,反而重了不少。她说:“我现在每餐的饭量比我以前一天的饭量还要多!早上最多时也吃了6个馒头。”

导弹车内数百个开关按钮、密密匝匝的电路图,女兵们夜以继日学习摸索,有的连说梦话都在背记数据;为了尽快练就操作硬功,女兵们每天几十上百次从几米高的战车爬上跳下,常常磕得头破血流、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前年战术演练,官兵连续转战四昼夜,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没水洗脸洗澡,衣服布满盐渍,手上脸上到处是蚊虫叮咬的红包,但没有一人叫苦言累。

“我没想到导弹兵会这样辛苦,也曾经觉得日子难熬。”新兵刘卓莹因为迷上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办了大学的休学手续来到女子导弹连。虽然训练辛苦,但她没有后悔:“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穿上婚纱的机会,每个女孩都可能有;但穿上军装的机会,却不是每个女孩都会有。”因此,在家是“白富美”的战士林英,虽然去年底因超龄未能如愿提干,家里为她找好了高薪工作,但她毅然决定改士官,继续留在部队。藏族24岁女兵斯娜拉姆大学毕业入伍后,家人希望她按民族习惯早日退伍成家,也被她婉拒。当连队实弹射击的视频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后,斯娜拉姆亲友看到昔日“卓玛”英姿飒爽的形象,给连队寄来了十余条哈达表达祝福。

“我们是女人,但我们更是军人。”这是女兵连在训练中反复强调的。她们深知,子弹不长眼睛,战场不辨男女,只有平时多吃苦,战时才能少吃亏。

2013年10月上旬,女子导弹连队首次年度实弹演习进入到袭扰与反袭扰科目。与她们对抗的一支专业蓝军担任袭扰分队,成员全部经过特种训练,近5年来先后与10余支部队进行对抗,从未尝过败绩。但最终结果却是,女兵们赢了。

昔日“娇娇女”就这样锤炼成军营“女汉子”。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发射导弹,对超低空进行打击。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 郭立亮

 

女兵们的“秘密约定”

女兵们训练时是“女汉子”,生活中却美丽动人。

她们曾在训练中表现突出,赢得部队奖励的面膜;在连队的瑜伽室里,她们穿着瑜伽服翩翩起舞;在活动室里,她们伴着吉他、钢琴、架子鼓自弹自唱,深情款款;在图书室里,她们坐拥不定期更换的各类图书,书香盈袖;在运动场上,她们打羽毛球、篮球等,英姿飒爽……“我梦想着自己能成为林丹和李雪芮。”爱打羽毛球的刘卓莹告诉记者。

而在驻地周边,人们早就传播着女兵们的美丽又英勇的故事。

2013年,衡阳一些乡镇因大旱陷入水荒,女兵们主动请缨,在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每天机动200余公里,起早贪黑工作12个小时,为4个乡镇3万余村民送水。此外,她们还肩挑背扛,帮助村民修建饮水站。

2014年清明节,连队拉练途中突遇山火,百米开外就是一个油库和村庄。官兵激战两个多小时将火扑灭,保住了油库和村庄。赶到现场的群众得知这群奋不顾身的“迷彩”是女兵时,无不惊讶赞叹,称她们是新时代的“花木兰”。

2014年5月,女兵连和驻训地附近面临辍学的贫困高一学生小刘达成了一个“秘密约定”:女兵们的名字、单位以及个人信息一律保密,小刘不要再过问;小刘要好好学习,学习生活上有好消息或者是困难都要及时告诉女兵们;女兵们对外不透露小刘的个人信息,让他得以安心学习。截止目前,小刘已收到9张署名为“冰姐姐”的汇款单,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十。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准备填装导弹。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郭立亮

摄影报道:特约记者/郭立亮

看完陆军首个女子导弹连如何成为防空利剑的故事,作为女性,只谈两点,你就可能要对她们伸出大拇指了:一是当所有女生都在拼命瘦身减肥的时候,她们却要多吃增肥,放肆“飚”体重;二是她们大都才十八九岁,很多女生这个年纪还在撒娇卖萌呢,她们已经拿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这一群小姑娘到底有多“彪悍”?在这个彰显力量看似很男人的行当里,她们有着怎样不一样的精神面目?“三八”节前,我们的摄影记者拍下的这些镜头或许会给你一个直观的答案。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看看这手上的冻疮,就知道什么叫艰苦训练。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郭立亮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快速出动。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郭立亮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雷达搜寻训练。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郭立亮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研究战术。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郭立亮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训练结束,好开心。摄影报道:凤网/今日女报特约记者郭立亮

 

 

 

  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凤网/今日女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