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这种“夺命碗”,孩子发烧、流鼻血被确诊为白血病!

2021-01-25 阅读数 34389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让妈妈们感到很是心惊!

贵州省贵阳市吴女士1岁多的女儿茜茜,被医生确诊为淋巴细胞白血病。

据了解,双方家族并无白血病遗传史,经过一系列排查,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女儿用来吃饭的仿瓷碗。

微信图片_20210125152900.jpg

那个碗是妈妈给孩子网购的儿童碗,上面拥有可爱的卡通图案,孩子也喜欢用,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碗竟是让孩子得白血病的元凶。


微信图片_20210125152905.jpg

孩子年纪小又调皮捣蛋的,吃饭总摔碎瓷碗,所以家长们可能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摔不碎的餐具。

可是有些劣质的仿瓷碗是用脲醛树脂制成的,这种材料会在温度达到80度的时候释放大量的甲醛,甲醛又溶于水,所以宝宝们用这种餐具吃饭,就相当于把甲醛吃进了肚子里。

市面上卖的这种仿瓷碗大部分是不达标的,真正的仿瓷碗应该是由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做的,稳定性好,比较安全。

但是真真假假,家长们也很难分辨,所以给孩子吃饭最好还是用普通的瓷碗,摔坏了就摔坏了,最起码安全健康。

茜茜的遭遇再一次向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据调查,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位居儿童肿瘤的首位,且近几年来呈增长的趋势以每年至少3万~4万的速度增加。

《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白血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一般需要 2 ~ 3 年的时间,所需治疗费用 10 ~ 30 万,骨髓移植费用 30 ~ 100 万。

白血病、部分淋巴瘤等肿瘤患儿,治疗周期以「年」为单位,要经历 2 ~ 3 年的时间,期间需要多次住院治疗。

高昂的医药费,无处安放的童年,难以为继的生活开支,突如其来的变故,轮番摆在这些家庭面前。

每年世界上有超过25万名儿童被确诊患癌,约9万名儿童死于癌症。

搜狗截图21年01月25日1531_1.png

其中,白血病高居儿童癌症发病率首位,中国每年新增三至四万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三分之一为白血病。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4-5/10万。

年龄如果扩大至18岁以下,每年新发的白血病患儿约有1.5万人。

尽管在现代发达的医疗生物技术面前,白血病依然保持着神秘和狡猾,虽然已经研发出了治疗白血病的药物,但是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儿童白血病病因是什么?

很多家长经常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得了白血病?是由于环境污染吗?还是基因的关系?白血病的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活环境、物理射线、化学毒物等因素有关。但即使当家中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之后,并不用太担心另外一个孩子会得白血病,白血病一般不会遗传。但如果是同卵双生的双胞胎, 如果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另外一个一定要送到血液科去做检查。

预防胜于治疗,牢记这几点

一、及时发现危险信号

由于一些临床症状和一些常见病很相似,儿童肿瘤很容易被误诊。

所以,家长平时要注意孩子一些细微症状的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立刻带孩子就医。

(1)发热——这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发热的原因一是肿瘤热,即白血病细胞本身释放致热物,引起体温升高。

另一原因是继发感染,由于正常白细胞尤其是成熟的粒细胞缺乏,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出现障碍,从而引起感染而发热。

因此,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是反复)时,家长们应提高警惕性,不要自认为孩子是单纯的感冒发烧,一定要及时送医。

(2)贫血——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贫血早期,常常表现为脸色苍白、头晕乏力、食欲低下、心慌气促、耳鸣、颜面浮肿,这些征象会日渐严重。

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孩,出现不喜欢活动、而喜欢静的情况时,注意是否存在贫血。

(3)出血——半数以上的白血病

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出血的部位以皮肤和黏膜最多见,常常表现为皮肤出血点或淤斑、鼻血、牙龈出血、口腔舌头血泡等,月经来潮后的女孩,会出现月经增多。

严重者可发生内脏、颅内出血,如出现呕血、咳血痰、解黑色大便、血尿等,可导致儿童死亡。

(4)肝、脾、淋巴结肿大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脾肿大更为明显。

(5)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

可发生脑膜白血病,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惊厥、昏迷。

此外,男孩可能出现睾丸浸润,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大。

二、远离这些高风险因素

作为家长,我们又该警惕些什么?

室内空气污染

现在很多的白血病儿家中都曾装修不久,因为甲醛的气味并不明显,所以很多家长并没有重视起来,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在过去,人们对室内的装修往往也比较简单,工业材料用得也少,没有如今对家居室内设计的各种繁复要求。

为了更加美观的室内装潢,板材、油漆、石材、塑料制品等工业材料用得也更多,而这些材料都会释放不同程度的甲醛、苯等有害气体。

而儿童的呼吸频率是成人的两倍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新装修的房子,不要着急入住,即使屋内并无异味也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装修材料中的低浓度粘合剂、苯类物质气味并不重,却消散的很慢。

新房装修后至少开窗通风半年左右才能入住。

家中也可摆放一些绿色盆栽,比如常春藤、吊兰、虎尾兰、芦荟等室内甲醛净化植物。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配备空气净化器 、活性炭、竹炭等空气净化材料。

放射线

放射线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有些孕期女性无意间遭到放射线的照射,就会增加胎儿畸形和患白血病的概率。

所以,女性在备孕以及妊娠期间,建议远离各种放射线,儿童也应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医疗放射线照射。

食品污染   

如今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性问题,成年人的世界尚且如此,更何况抵抗力更加柔弱的孩童呢。

尽管父母们一再小心,可是面对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依然会败下阵来,但是这样的侥幸心理,真的会害死自己的孩子。

油炸、烧烤类食物,不仅小孩子要少吃,大人也不能多吃,因为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反复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毒性较强。

大部分油炸、烧烤食品中都含有较高浓度的丙烯酰胺,这是一种有害物质。

所以,管理好孩子的饮食非常重要,尽量少吃油炸、烧烤类食物,饮食以蒸、煮为主,保持食物最多的营养。

新鲜的瓜果蔬菜一定要反复清洗,有果皮的建议去皮,以祛除表面残留的农药物。

慎用药物,避免化学伤害

据报道,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药物也可诱发白血病,应尽量避免使用。

备孕和妊娠期的女性也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汽油、煤油、农药等化学物质,因为这些化学制品有可能侵害胎儿。

孩子大病后,需要及时调养

虽然有些病毒并不能直接引起白血病,但是感染这些病毒后,会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的侵害,间接促使白血病的发生。

比如,有的白血病儿童发病前2~3个月时,曾经得过很严重的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

因此,孩子大病后,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调养,使孩子的免疫力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文具和玩具

孩子长期接触的文具,例如尺子、橡皮、铅笔、笔盒等,会含有不同程度的二甲苯、甲苯和其他有害物质。

孩子长期拿后不洗手,在吃东西时就很容易摄入这些有毒物质。

市面上还有很多玩具存在安全隐患,而宝宝们会咀嚼或吸吮玩具,玩具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就会通过唾液进入人体。

因此,父母们在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玩具的质量,尽量选择大厂商的,价钱虽贵,但好在质量有所保证。

乐器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们也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才艺。

很多高档乐器也陆续进入了大众家庭,比如钢琴、古筝等。

但是有些小厂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廉价的材料,这些人造板材、胶黏剂、油漆等都含有甲醛、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

乐器污染造成的伤害会比家具污染更严重,因为乐器是与演奏者直接接触的,包括手、鼻、口,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一旦摄入的有害物质超标,就会损害演奏者的身体健康。

另外,家庭乐器一般都是父母为孩子准备的,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很薄弱,非常容易受到室内污染源的侵害。

所以, 父母们在购入钢琴等大件乐器时,应该购买名牌产品,向商家索要产品的环保材料检测报告,确保环保安全体系的保障。

乐器还应摆放在通风处,避免放在孩子的房间。

新衣物

新买来的衣服会含有一定量的甲醛和NPE,因为服装生产的印染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甲醛,用来固色和防皱。

虽然国家有要求各类服装甲醛不得超标,但是小孩子抵抗力比成人要弱很多。

所以新手妈妈们挑衣服依然要注意,衣料颜色越深,甲醛含量也往往越多,因为染色服装的染色助剂和印花工艺中会用到甲醛。

妈妈们最好选择那些浅色、无印花的,还要看清标牌上的服装类别,根据国家规定,A类为婴幼儿服装(尿布、尿裤、内衣、围嘴儿、睡衣、手套、袜子、中衣、外衣、帽子、床上用品),甲醛含量不得超过20mg/kg。

关于衣物,妈妈们也不必过于忧心,新买的衣服,过水洗一下就会去除大部分甲醛,因为甲醛易溶解于水。

夏天的衣服经常换洗,所以家长们不必担心,但大部分人冬天新买的羽绒服、棉袄、大衣等厚重衣服,往往没有经过洗涤就直接穿上身。

因为清洗太过于麻烦。

这个时候,可以将新买的衣服放在通风处晾晒数日,同样可以达到去除甲醛的效果。

妊娠期的女性和家长们都应对以上几点重视起来,带孩子绕开身边潜在的“污染源“。

为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请家长们谨慎小心地选择每一样东西,侥幸心理要不得。

来源:凤网综合自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公众号、信息时报、 摩登家庭Readers 、捡书博士等

编辑:菜菜





儿童或青少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通常非常急促。

刚开始的症状会表现为骨头痛、发烧、口鼻出血、贫血、乏力、胃口不好、淋巴结增多增大、器官肿大等情况。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可怕的疾病低龄化发展?作为家长,我们又该警惕些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