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孩子患有的矮小症,该怎么辨别你家孩子有没有?

2020-10-27 阅读数 4312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伊人

近日,一条“矮小症男孩靠运动长高16CM”的报道登上了热搜:泡泡5岁时被确诊为矮小症,在医生建议下,爸爸开始对他进行每天一个半小时的魔鬼训练:匍匐前进、折返跑、立定跳远……如今,6岁半的泡泡不仅成功长高16厘米,他的运动天赋还被刘翔点赞“可以进国家队”。

孩子“长个儿”一直是家长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泡泡爸爸的训练效果,更是点燃了不少发愁孩子长不高的家长心底的希望。那么,孩子身高发育慢,究竟是长得晚还是矮小症?运动真能让矮小症孩子长高吗?

14岁女孩身高1.48米就不长了

长沙女孩文文从小就有个“T台梦”,屏幕上超模的大长腿更是让她艳羡不已。奇怪的是,文文总是比同龄的女孩子要矮一截。刚开始,文文的妈妈并不在意,认为是孩子还没有到长个头的时候。可如今,文文已年满14岁,身高还只有1.48米,尤其是近半年,几乎不再长高了。

看到孩子到了该“蹿个儿”的时候也不见动静,文文妈妈急了,连忙带着孩子前往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评估,医生告诉母女俩,文文的身高几乎没有多少生长空间了,也错过了有效医学干预的最佳时机。对于这一结果,文文和妈妈都难以接受。文文妈妈很是不解:“我到17岁都还在长个子,医生你是不是弄错了?我家孩子只是晚长一点吧?”

“的确,有一部分孩子的青春期来得比同龄人迟,骨龄也会比同龄人小,只要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还是会与其他孩子一样出现青春期生长加速,从而达到应有的遗传身高。”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副主任医师朱莎介绍,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体质性青春期生长迟缓”,俗称“晚长”。但是,文文11岁时已经出现了月经初潮,意味着她并不属于晚长,其实是属于矮小症。

朱莎告诉记者,矮小症也称儿童侏儒症,医学上将儿童的身高低于同地区、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定为身材矮小。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孩子在班级按矮高顺序排队时,是否总是处于前2-3位。

“矮小症的发病率并不低,大概为3%。我们国家每年有约700万的孩子患有身材矮小症,但其中只有不到3万个孩子到医院来就诊。”朱莎提醒,孩子身材矮小除了影响成年身高,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伴有退缩、自卑、不合群等现象,患儿的社会适应性也远远低于同龄儿童,对孩子未来升学、择业、婚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你的孩子每年长多少”

生长速率对医生判断孩子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朱莎结合门诊接诊经历观察,当她询问求诊家长“你的孩子每年长多少”时,不少家长都说不出,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收集孩子生长速率。因此,她建议家长应该定期监测孩子身高,更好地掌握孩子体格发育。

“有很多家长喜欢早上给孩子量一次身高,下午或晚上又量一次身高,其实这样是不准确的。孩子在一天当中的身高是不一样的,一般早上量的身高会高于晚上1至2厘米。”朱莎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个地方测量身高,由同一个人测量,同时标注一下测量日期或孩子当时的年龄,每三个月或每半年监测孩子身高的增长情况。

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婴幼儿期(3岁以下)生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儿童期(3岁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小于4~5厘米/年,青春期生长速度小于5.5~6.5厘米/年,可提示孩子有生长发育迟缓。如果有这种迹象,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运动真能“改写”身高吗

矮小症患儿泡泡通过运动增高的新闻引来网友热议。有网友留言表示,自己初中天天打篮球、喝牛奶,怎么也没见长高?也有人说,自己天天不动,两个月就长了5厘米,而篮球校队的同学身高停留在1米5就不动了。更有人质疑称,新闻标题夸大了运动的作用,有误导性。那么,运动真的能够“改写”身高吗?如何科学长高呢?

“人的身高60%~70%是遗传决定的。此外,运动、营养、睡眠、心理问题也是影响身高的因素,家长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多管齐下。”朱莎建议家长每天保证孩子喝250~500毫升牛奶、1~2个鸡蛋、适量的肉类、谷类及水果蔬菜,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督促孩子坚持进行体格锻炼,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消耗体力的剧烈运动;保证学龄期孩子每天有8~10小时的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情绪,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学习和精神压力。

朱莎特别提醒,矮小症的病因有很多种,发现异常要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不要轻信所谓的“长高秘方”,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增高药”,相反,错误的增高方法还可能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