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丨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盼好运 万物复苏春天真的来了!

2017-02-27 阅读数 288283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统节日又称作“春龙节”,有不少习俗保留至今。春龙节一般在“惊蛰”前后,按传统说法,“惊蛰”指“龙动”,换句话说就是一声春雷把蛰伏中的龙给惊醒了,意味着美好的春天来临。这一天的习俗基本都跟“龙”沾边,通常要吃龙鳞饼、龙鳞面求吉利。

据公开资料显示,传说春龙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慢慢地,节日民俗不断完善、丰富。据说,到了元朝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之后相关民俗活动的记载也多了起来。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

民间传说

传说人间降雨都是龙王掌控,但是每次降雨都必须经过玉皇大帝的旨意。这一天,玉皇大帝因为贪杯,多喝了几杯,结果醉了一天一夜,大家都知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这一下可把龙王急坏了,他眼睁睁看着庄稼枯萎,百姓们痛不欲生,终于,他忍不住了,擅自为老百姓施法降雨。于是,百姓们得救了,可龙王自己因为擅自降雨被玉皇大帝压在了山下,玉皇大帝下旨称只有金豆开花,龙王才可出山。

虽然把龙王压在了山下,但是玉皇大帝却于心不忍,于是,派太白金星下界帮助老百姓解开“金豆开花”的难题——用金黄的干玉米开始爆起了玉米花。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这些习俗你知道多少

剃龙头

有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在春龙节人们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希望带来好运。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祭祀龙神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围仓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撑腰糕

农历二月初二,江苏苏州民间有吃“撑腰糕”的习俗,市民们纷纷来到糕点店购买“撑腰糕”,期盼一年里平安健康。

炒豆子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