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丨支教札记:风过瑶山

2025-07-09 阅读数 11541    赞 12

文/方璐

一、出发

晨雾未散时,大巴车便载着研究生支教团一头扎进了湘南大瑶山的褶皱里。盘山公路像一截揉皱的绸带,把满车的忐忑颠簸成群山间的褶皱。

来江华瑶族自治县支教的那天,我是山风托起的一片云,衣角翻卷着城市的星芒,而胸腔里跃动的,是要把群山褶皱烫平的灼热。这里沉睡着几代人的晨昏,我的使命,是用粉笔做犁,让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抽芽,长成蔽日的绿荫。

二、破茧

图片1.png

与学生们的第一堂音乐课。

初到这里,我用音乐课播下美的籽种,看它们在孩子们眸中萌出细芽。直到接过历史课的教鞭,才惊觉支教路是张未谱曲的五线谱,每道折痕都藏着需要重写的乐章。

第一堂历史课的黑屏像道闪电,劈碎了我精心准备的晨光。当课件在卡顿中熄灭,教室里腾起的窃笑如涟漪扩散,那句 “音乐老师教历史” 的调侃,像根细针挑破了我伪装的从容。我望着台下五十双眼睛 —— 那是五十口等待注水的井,而我手中的水桶正在漏水。

深夜翻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先生的话像火柴擦亮扉页:“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从此工作台上的台灯成了永不熄灭的星,红笔在教材空白处种下山川:思维导图是蔓延的根系,笔记边缘的批注是抽条的新枝,从开国大典的礼炮延伸到深圳湾的浪潮,每道笔迹都是破茧的震颤,将 “音乐老师” 的标签,蜕变成渡船船头的罗盘。

三、振翅

图片2.png

在水口镇塘肚村开展“周末四点半”课堂的志愿活动。

课余时间我是不停旋转的陀螺,在教室、操场、活动室间织网——总想为孩子们多推开几扇朝向世界的窗。用药科普课上,我举着药盒像举着航海图,粉笔灰落满 “遵医嘱” 的海岸线;毕业班活动里,孩子们把梦想写在梧桐叶上,五十片 “树叶心愿卡” 在秋风里扑棱,满是 “县一中”“县二中” 的翅影;非遗课堂上,红绳在他们冻红的指尖穿梭,绕出双钱结、吉祥结,每道经纬都是破茧的预演。

四、叩问

初来那天的云还在心里飘着,总怕自己是片留不住雨的云,会被山风揉碎成过客的叹息。而今站在讲台上俯瞰,那些曾让我彻夜难眠的课堂,竟成了掌纹里最清晰的生命线。

音乐课的沉默与历史课的质疑,是两把锈迹斑斑的尺,丈量着城乡教育的断层带。当《星星索》的船歌在教室里空转,孩子们更熟悉短视频里的热曲碎片;当《共同纲领》的文字在黑板上凝固,他们眼中晃动的是 “考试重点” 的荧光笔标记。那些城市孩子早已稔熟的审美启蒙,在这里要从识简谱开始;那些本该鲜活的历史想象,在此刻只是需要背诵的时间轴。

五、星船

图片3.png

 2025年6月捐赠钢琴给大圩中学。

六月的山风掠过瑶山的脊梁,把栀子花的香氛酿成了时光的蜜。我站在大圩中学的操场上,看层峦叠嶂间,一架钢琴正沿着盘山公路颠簸而来,像只驮着星辰的蜗牛,爬过被遗忘的褶皱。

这架钢琴,是我用积蓄换来的星船。当它抵达的那日,音乐教室的水泥地亮得能照见孩子们的眼睛,五十双小手在琴键上方悬停,像五十只即将触碰湖面的蝶。我听见《茉莉花》的旋律在他们指缝间酝酿,终将漫过短视频的喧嚣;看见《我和你》的和声在琴箱里发酵,有朝一日会漫过梯田,漫过云端。

(作者系中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