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箸小记》:一本文字咬人的湘菜书

2024-01-02 阅读数 7743

文/白祖偕(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社长)

《拾箸小记》新书分享会我是一定要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利君是我多年的同事与朋友,文艺社的当家人新文社长也是我的师弟加挚友;二是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必须来凑凑热闹,想看看各位大咖高知们是不是也有如我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是写吃的,说明利君是个吃货。但吃货有很多,我也是个吃货。以前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吃的,就会争着去。当年株易路口有个小店的鱼和土鸡做得很不错,我们便十一点偷出办公室赶过去;后来井湾子有个水鱼店的水鱼名声望,虽然我们那时候工资很少、口袋羞涩,但也会不惜重金去凑一番热闹。

只是我们大多是吃过就吃过了,美味感受了就感受了,不会记录下来,也不会传播出去。看了利君这本书,才知道记录吃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件大事,因为民以食为天,将美食的做法、食者的感受记录下来,不仅传递了美感,分享了美味,更记录了做菜的方式方法,传递了美食文化,实在是一种积德。

关于湘菜,很多人都做过努力,包括我们的湘菜研究会都做过十分杰出的推广和贡献,力图将湘菜更火热地推广出去。事实上这些努力也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还出了湘菜大典。省文化旅游厅还有专门的班子指导制作如将军宴、乡村宴等等特色的湘菜宴会品牌,我都被邀请去试吃过几次。这说明推广和做大、做精湘菜这事儿,咱们的政府和民间都在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但众多的方式中,如利君女士这般推广湘菜的,我却是第一次看到。

美总是以各种形态去表现的,但美于人的接受形式只能是人们的感觉与感受。菜品追求色香味型,无非就是追求的观感与口感。但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必须亲临现场,用眼看,用舌试。但即使我们到现场看了、吃了,每次品味的也不过几道菜而已。况且,这每道菜的味道各不相同,混在一起吃的时候,你未必可以品鉴出每道菜的精妙之处究竟是什么。

利君的这本书正好可以弥补上面的遗憾。读这本书,我们仿佛就在品鉴一道道美味,可以让我们的味蕾大开,口水连连。也许是女人的细心,也许是中新风格的滋养,让她的文字那么地咬人,那么地熨贴,那么地对味。比如她写一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龙脂猪血:“热气腾腾的汤里,一块块暗红色、形状圆乎的猪血慵懒地半卧着,那般妩媚娇憨,宛如贵妃醉酒。周边自是追随者众,环绕着葱花、酸菜、红椒丁、姜丝,还有星星点点的麻油,一派姹紫嫣红之态……”这样的叙写,真的有如鲁迅的文风,又像张爱玲的文字,既坚定又婉约,仿佛是她在帮你欣赏美食、品尝美食,你也似乎就是自己在享用美食,真的是美美与共。

利君这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基本按照当季菜的顺序来编排。每个季节的菜都被她叙写得非常生动,延展得非常深远,不仅写食材本身的形状、生长环境,菜肴制作方法与历史,还写其药理作用、民间传说,而且还与同桌可能出现之菜进行味道比对,让人有过山车的感受。比如她写甲鱼,不仅将其形状、生长环境、古人评价和湖南人对它的推崇写得活色生香,还将其提高到思想的高度,称其可以运用其“用户思维”“持续维持真实味蕾世界的王者地位”。很快,她又笔锋一转,说“即使甲鱼貌似更为高贵,真实的味蕾还是会被带向廉价的美食”,于是莴笋炖腊猪脚被抬了出来:“腊猪脚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和熏制,比新鲜猪脚更有嚼劲,而且有腊制品特有的香味。块状莴笋用斜切法,莴笋几面充分融入腊猪脚的沉香,而猪脚亦染了几分清甜,颇有点老树发新芽的混搭感。”这种对比强烈的叙写,让你对看不见的美食不仅有了形感,还有了味感,真是叫人口舌生津、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即找个菜馆,一尝口福。

如今的湘菜可以说已经火遍全国,但人们对湘菜的认知可能还止步于初识阶段。利君的这本书不知道会不会让我们对湘菜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如果能,这对湘菜,对湘菜经济,应该是一个福音吧。

庄子曾说“美成在久”,一切的美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毅力去完成。刘利君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品到了湘菜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湘菜与湖湘文化的内在联结,让我们知道美味湘菜其实是湖湘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人生的宝贵,恰巧在于我们向往艺术、重视艺术,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充满艺术,永葆青春心态。

所以我们感谢利君,也感谢我的师弟陈新文社长和文艺出版社,帮我们开启了这扇窗。这样的好书,难道不会受到读者的热捧和喜欢?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