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妈手记丨“90后”院士黄培云分享家教“秘诀”

2023-10-27 阅读数 27486    赞 39

关于教育本质,有一个诗意解读:“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规训与惩罚,教育是唤醒和点燃。

此刻,我想先推荐一本书:《道德教育的三十个细节》。当天读完,我就在朋友圈写下:“今日,读完华东师大高德胜教授这本书,特别受益。看后记才知道他曾是鲁洁教授的学生,感佩于理想主义的传承。真诚的学者,带来审视和思考,带来感召、养分、力量。”

这是一本反思之书,虽然针对的是学校教育,但对于家庭教育同样适用。我想介绍其中一篇:《“大眼睛” ——论教室的“监狱化”及其后果》。现在教室里装监控几乎是标配,高教授却指出这样孩子无法放松和舒展,容易形成分裂的表演型人格。其实家庭里也是这样,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把大量精力聚焦于孩子,以爱之名,却施以控制。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部分和这相关。

 

分享四个小故事。前两个是我作为访谈作者的亲闻,后两个是我与母亲和孩子的亲历。

第一个是蔡皋老师的故事《心思一好,一切皆好》。蔡老师是中国原创图画书名副其实的先驱者,也是我们都熟悉和喜爱的湖湘出版大家中的一位。她的童年是生命最初的“桃花源”。父亲母亲,尤其是外婆,鼓励她独立、自信,修剪她的枝丫,给她立规矩的同时,更多的是呵护着小蔡皋的自由天性,带给她温良、率真、审美、勇敢的生命底色,使她在成长过程中无论经历什么风雨,都能够把一地鸡毛,变成一地锦绣。

第二个是黄培云院士的故事。黄院士是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考上庚款赴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他的夫人赵新那老师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是赵元任先生的爱女。新婚不久之后,他们就回到了祖国。黄先生参与创办了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成为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我曾担任了黄培云院士口述传记的访谈作者。这样的访谈任务,让我得以探寻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时代之间的关联与逻辑,得以近距离感受学贯中西的大家风范和博雅之气。

能够访谈蔡皋女士和黄培云院士是我的幸运,这样的访谈令我往思想更深处漫溯,去思考是怎样的教育造就了他们这样做人谦谨、做事切实、修养深厚又锐意创新的人;去探究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元气淋漓,内驱力如此持久,绵延不绝。

我在访谈时问黄院士什么是一生最骄傲的事。他说:“我九十多岁了,我这一生最骄傲的是从没有浪费过粮食。因为我母亲从小就对我们要求严格,小时候吃饭如果有食物掉到桌上,得捡起来吃下去;如果掉到地上,得捡起来、洗干净,再吃下去。”

《古文观止》的名篇名句,黄院士总是脱口即出。耄耋之年,聊到高兴处他的手指还会放在膝盖上打节奏,因为,他一生热爱古典音乐。而这些,都是自小教育和熏陶的结果。

所以,大国民的尺度,往往立足于小时候的小事情。

 

第三个是“一字马外婆”的阅读故事。这是我的母亲,她小学都没毕业,四十出头就成为钢铁公司的下岗女工。她和父亲没有给我和妹妹带来物质依靠,但他们一生善良朴素、自尊自立、庄敬自强,他们用行动引导我们行稳致远。母亲曾经中年发福到80公斤,硬是通过坚持运动成功减肥,现在72岁了,还能够轻轻松松一字马。

微信截图_20231027112923.png

我喜欢读书行路,几乎每次旅行都是扶老携幼。尤其父亲去世后,我更注意陪伴母亲出行。我建议她读书、做行前功课,她刚开始时很畏难,说自己字都认不全。我鼓励她慢慢来,从读图开始。母亲逐步养成了阅读习惯,七年前夏天我带她去欧洲,行前我工作忙忘记推荐做功课的书,没想到我发现母亲已经在书柜里找出了《极简欧洲史》放在床头。

第四个是我和孩子的故事。我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给他写下了十几万字家书,这本《温暖的孩子:幼儿时代》记录了他许多成长点滴。写完后我自己到打印社制作了一本,把孩子出生时的小脚丫印在封面上。封存了十年后,在孩子成年之际,他收到这本特殊的礼物。当时就快高考,他依然抽空写下这篇《我的奇葩“双减”妈妈》,作为回馈给我的成年礼。

我与母亲、孩子都是微小的普通人。但我们之间的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和要求,是平等的互动,是人间真情的日常。

一个独立的人,才是家庭教育的初心和远方。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