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妈手记丨中年失业、确诊癌症……她是2023年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奥运冠军的妈妈

2023-10-12 阅读数 19702    赞 1


文:陈征宇

这个国庆节,热度最高的除了亚运会,估计就是诺贝尔奖了。

10月2日,诺贝尔奖揭晓了今年的首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是分别是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

截至此次奖项揭晓,共有227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塔琳·卡里科是第13位获得该奖的女性科学家(中国的屠呦呦也在这13位之列)。

此前的50年,她一直专注于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糖核酸)的研究,却也因此坐了多年的冷板凳。中年失业、确诊癌症、不被认可……在这样的境遇中,她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还培养出了一个奥运冠军女儿。来看看,她是如何逆风翻盘的。


屠夫的女儿

卡塔琳1955年出生于匈牙利东部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屠夫、母亲是会计。家里开了一家肉店,小时候还要去店里帮忙做香肠。 

父亲希望她女承父业,她却从小对自然和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学就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得第三名;16岁在给老师的信里她写道,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18岁,她考入匈牙利名校塞格德大学,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了解到mRNA。mRNA是DNA的“信使”,携带着DNA的遗传信息,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在那个大家都对DNA研究争先恐后的年代,她却对mR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硕士、博士,都在重点研究mRNA的应用。

卡塔林·卡里科在实验室

博士毕业后,她供职于匈牙利科学院塞格德生物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mRNA的相关研究。

尽管她认为mRNA大有前途,可惜同时代的研究者却都不看好、更谈不上重视mRNA技术。她也因为吸引不来科研经费,在30岁的当打之年被迫离职。

多年后,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她的研究才终于摆脱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遇。命运之手就是这么神奇,屠夫的女儿也有可能改变世界。

但她却表示,宁可新冠肺炎疫情不发生,哪怕自己得不到那么多认可和荣誉。


诺贝尔奖获得者

第一次被单位解雇后,卡塔琳将找工作的目光投向了国外,最终在美国费城的天普大学申请到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举目无亲的她,就这样和丈夫带着年仅两岁的女儿,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闯荡。到了美国,她继续和mRNA死磕。

本想在天普大学大展拳脚的她,却因对mRNA看法的分歧,与导师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只好转投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研究工作。 

图片

在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看来,用mRNA开发疫苗是一件费力不讨好且充满着风险的事情。这使得卡塔琳的科研经费申请处处受阻。    

从1990年进入宾大开始,她每年都在申请资金,每年都铩羽而归。1995年,她再一次因为申请不到科研经费,被学校降级降薪,成为最底层研究人员。

而她付不起高昂的学费,为了保住宾大的职位,让女儿能以正常学费1/4的员工价就读这所常青藤盟校,接受全美顶尖教育,她在最底层隐忍了很久。 

屋漏偏逢连夜雨。事业遭受重创,她的身体被检查出癌症,需要接连手术。关键时刻,丈夫却因签证滞留匈牙利半年,她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得独自带娃。 

好不容易咬牙扛下这一切,58岁那年,宾大连边缘岗位都不想给她了。再次失业的她,被迫孤身一人去德国一家小公司当副总裁,学术研究上相当于降级。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卡塔琳的日子过得实在太苦了点?一般人到58岁还遇到这些糟心事,大都也就认命了,可她偏不,她就要把mRNA研究透。

没有经费订阅杂志,为了看到最新的论文,她只能去复印。正是在一次复印论文时,她结识了免疫学家韦斯曼,就是与她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位。

两人相谈甚欢,韦斯曼决定资助她继续开展研究。对于正面临人生冰点的她来说,此举不啻于雪中送炭。至于二人合作的结果,地球人都知道了。

奥运冠军的妈妈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卡塔琳最高兴的莫过于,之前,她都被叫做“苏珊的妈妈”;而今后,她女儿也可以被叫做“卡塔琳的女儿”了。

之所以被叫做“苏珊的妈妈”,是因为女儿苏珊·弗朗西亚,比妈妈成名可早多了。

女儿苏珊·弗朗西亚曾拿过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两届奥运会金牌,是“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冠军,还获得过5次世界冠军,入选了这项运动的名人堂。

卡塔林一家人

可能我们会好奇,一直到68岁仍在自己亲自做实验的卡塔琳,是如何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把女儿教导成才的。

听过和看过对她的采访后,我明白了,卡塔琳的教育方法就是言传身教。

她告诫妈妈们无需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二选一,只要不过度干涉孩子的发展,孩子自然会学习妈妈的做法、以妈妈为榜样。

当然,前提是你得成为他的榜样。

卡塔琳的人生经历传递出的信息是: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总会有回报。而她女儿,从小看到妈妈总是在努力地工作,必定也在无形中树立了坚持不懈的信念。

作为运动员,女儿对妈妈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女儿说,赛艇比赛中运动员大多都背对终点,不知道终点离自己有多远。我妈妈也是,她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她相信每一次付出,都会离终点越来越近。

毫无疑问,一个不断努力精进、不被挫折和厄运打倒的妈妈,必然能成为女儿忍受伤痛、顶住压力,一次又一次拿下金牌的精神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这对母女并非天赋异禀型的选手,但她们都在自己认定的项目上死磕到底,最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好成绩。

母女二人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有两点——

一是作为普通人,努力不一定能马上得到回报,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择一事终一生,持续付出努力、倾注激情,才有可能取得成绩、获得成功。

二是作为母亲,不必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梦想。干好自己的事业、过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编辑:美伢

审核: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