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丽文集|父亲关机前后

2020-03-09 阅读数 26157    赞 2

1583757670(1).jpg

文/赵常丽

我知道父亲不再回信,却下意识地等他。

窗外是灰蒙蒙的雾霾,还有被疫情肆虐的空城。

自从除夕夜禁足闭户以来,我常常坐在家里发呆,很想和父亲说说话,他却关机了。

先生回家 

2019年11月9日上午9点,父亲病危。当亲人赶到医院时,我与小妹正给他穿寿衣。骨肉分离,大家都异常镇静,父亲显得更安祥。

我知道他早已交代完心头事,现在也无牵无挂了。

父亲少年时当家主事,16岁立足乡村教育事业,语文、数学、美术、体育与音乐等全科特长。上世纪60年代起,他多次荣获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称号,并率先推广教学上“小循环责任制”在全国闻名,与北京的霍懋珍、陕西的呼秀珍、孟振民等优秀教师交流经验。

父亲生病后,前来探望他的学生络绎不绝。

有一天,他认真地提醒我自己都快80岁了,所以要正确看待生老病死;希望大家都安心上班并谢绝探望。每到周末,党员上街义务劳动的惯例,他总是督促我按时参加单位活动不要陪他。

临终3个月前,父亲非要带母亲回故乡小住。

我担心老家医疗条件落后,加之老房子长期不住人、环境太简陋。父亲向来说一不二,最终我拗不过他。听大妹说,父亲回到老屋后,每天忙里忙外修整院子.....粗茶淡饭却乐此不疲。这次回家,父亲明确了他落叶归根后的方案。

老院子是我成长的乐园,11间土木瓦房是父亲上世纪80年代初亲手盖的民居。墙外四周果树飘香,东方是菜园与麦地;西边远山含黛,阡陌似锦如梯,四季美景各异;南面是父亲创办的学校旧址,屋后有远近驰名的古老大柳树。

父亲喜欢故乡的蓝天白云,喜欢老屋的古朴幽静。每年盛夏,他都要回老家乘凉。

冥冥之中,先知先觉。2019年8月3日,原来是他精心安排的最后一次望乡,遗憾我当时没有领悟老人的初衷。

1583757777(1).jpg 

铁面仁心 

身高1米85的父亲,年轻时他的威严足以镇宅。家里的猫儿、狗儿与鸡羊等家畜如果正乱叫,只要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就立刻安静下来。

几位堂姐说,村里打架斗殴的人,望见父亲也自动解散。儿时想到老院子里玩,大家都要蹑手蹑脚先从门缝里探视;如果父亲在家,一个个就像小老鼠溜走了。其实,父亲更像外冷内热的保温瓶,他喜欢给孩子讲故事,还会做木枪、风筝与推车等小玩具。在贫困饥饿的年代,父亲更像高原上劳作不息的黄牛,耕种碾打从不喊累,露宿沟壑忍饥挨饿却为我们创造着丰富的物质享受。

父亲也是家喻户晓的法官,乡亲遇上纠纷总爱邀请他当裁判。他热心乡邻红白喜事,还自学中医为村民打肌肉针、接生胎儿挽救生命,经常义务为群众修剪果树、盖门楼、编粮仓、修农具、调试缝纫机与摩托车等。

父亲的晚年,依然独立独行。临终前的72小时里,他还时时要求我们将随身物品保持整洁有序。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医护人员无不惊叹。

病重期间,父亲还在担忧诸多教育问题:现在的孩子更像复读机,忽略了德育与兴趣发展,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不可取......乡村的小学校几乎都关门了,在基层愿意做教师的人还有多少?说起这些,也有父亲对我的失望。

当年,我拒绝回老家当乡村教师,与父亲发生过冲突。现在只能安抚老人家,希望将来家族晚辈多继承父业。

父亲欣慰地说:在你们成长中,我批评得太多,几乎也不沟通.....现在才发现,你们都很懂事.....爸爸很感谢你们都有孝心,让我享受这么幸福的晚年......希望你们都好好生活,永远遵纪守法不给国家添乱。

父亲是一位沉默低调的人,又是一位求真务实的人。生活中,他秉公办事的书匠性格,还有爱憎分明的耿直脾气,让我总是无法理解,反而埋怨他爱管闲事。

父亲坚持伸张正义,始终为弱者遮风避雨。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生命倒计时还在创造奇迹:带病参加了9场宴请,自己还主办6场亲友小聚;给重孙起好名字,还亲自去现场定制月子会所。在离世前的24小时里,他叮嘱我与闺蜜去吃午饭,回老家后如何取暖……还给我修改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告诉护士裁缝的“裁”字是怎么书写。

类似的生活细节,总让人刻骨铭心。

 1dad7957eed989835ee0d0b36984ebbf@100Q_680w.png

小院迎春 

2019年11月9日,星期六。

这是立冬后的第二天,渭北高原正下鹅毛大雪。一大早,父亲就搬起手指自言自语,他似乎在暗示我必须回家。

眼看过新年,我的心如吊瓶挂起来。老院子肯定寒气袭人,此刻怎么忍心送父亲回家,最终还是纠结着出发了。

在路上,父亲半闭着双眼不再说话,我依然拉着他的手不断交流:爸爸,马上到老家了,您就放心吧.....不知不觉,当救护车刚刚停稳时,父亲的学生赵永红、刘晓红、赵晓斌、赵志勃与赵秉信等已在小路口迎接他。接着,堂兄赵炳廉与堂弟赵友惠、赵炳利等从老院子里迎出来了。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看见这么多亲人,我的心结突然打开,一股暖流直涌上来。

午后2点多,天空刮起龙卷风,瞬间雪停了。

阳光铺满老院子,清香的雪泥早已扫成土堆。一群牡丹花苞正竖起耳朵,似乎争先恐后想与父亲叙旧;枝头的喜鹊,也叽叽喳喳在传播父亲归来的消息。

老院子比我记忆中更惬意,父亲踏实地入睡了。

他听着轻音乐,躺在烛光与花海里,嘴边弥漫着生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微笑。

宿命注定,亲人团聚。父亲的遗体头顶正挂着爷爷奶奶的遗像,他们似乎都在笑着提醒我不要过度悲伤,而是随乡入俗点起香烛,向亲人下跪、磕头并祈祷——

别了……我的好爸爸,您终于返璞归真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灯火辉煌,星光映照着我的小阁楼,还有父亲栽植的老梨树。我们的目光撞在一起,彼此沉默到可以听见烟灰飞落的声音。

不知何时,花圈在夜幕下将老院子的土墙围满了。

预报本周内降温大雪,天气却一反常态,在安葬父亲的整整7天里,老院子都是春天。有人说,这是上天护送父亲的祥云和风;有人说,这是父亲关爱我们不受寒冷。 

1583757813(1).jpg

△16岁任教的父亲

红烛高照 

父亲逝世的消息,很快在学生中传开。

连日来,学生们以各种方式怀念父亲。教授赵忠录是西王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他首先在乡亲群里发起悼念并尊称父亲为自己的“老师爷”。

据赵忠录等学生回忆,民国前乃至解放后,西王村几乎没有读书人。年仅16岁的父亲想给乡亲扫盲,后在老支书赵国珍的支持下,父亲借用饲养室与10多套桌椅,他开始挨家挨户动员孩子读书,所有文化课一肩挑。他还带领孩子开荒地、种玉米、挖药材等勤工俭学,办学后第二年就对学生全免费用。1965年春季,在全村人的帮助下,父亲盖起了2栋10间教室。从挖地基、买木料、做桌椅、制教具.....都是父亲谋篇布局,他不要国家半分钱。直到1973年时,学校已有200多名学生和5位教师,并吸引了赵楼与车圈村等方圆的生源。从此,西王小学成为教育界高扬的旗帜。

唢呐声声,哭泣揪心。追悼会上,学生代表赵仓成哽咽着说:恩师……您是我们知识的启明星……

父亲的同事李老师从外地赶回来,他含泪说:您是我们永远看齐的标杆......父亲所在的系统领导这样评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可贵的是赵老师做了一辈子好事,这就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乡村老教师党宏文逢人就念叨:父亲将个人特殊待遇主动让出来,专门照顾他生活困难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村民代表说:赵老师不畏强权敢碰硬,给人帮忙不求回报,即使受到攻击误解,他依然挺身担当令人敬佩……

87岁的老教师代表前来祭奠父亲,他跪拜说:您当年不顾个人风险,逐级反映本土千名退休教师的实际困难,最终市上责成下面兑现了拖欠几年的工资,让我们永远铭记.....

有这么多人感念父亲,真让我意外,父亲肯定也没想到。他生前多次告诉我:后事一切从简,不要锣鼓喧天扰邻.....如今,父亲的一生已被杨焕亭等3位文化学者概括成挽联高高挂起:

一生重教桃李灼灼惠泽被乡邑

千古流芳精神浩浩风范昭后昆

 1583757839(1).jpg

亲情相伴 

纵有千言万语,我只惭愧之前对父亲了解太少。

在几位堂姐、表妹与姑姑等亲友的哭声里,我也从家族伯父与叔父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生前乐善好施的性格。

记得2018年中秋节晚上,我在苏州与父亲通电话获知,小侄子参军刚走,他希望我安心完成调研任务。当时,我感觉父亲声音有些细弱,他却说一切都很好。

放下电话,我对父爱有了另一番理解。

上帝施恩,养育必报。9月25日下午,我莫名其妙地自行取消到北京的计划准备回家。当晚,接到闺蜜短信说:父亲生命垂危......亲人都向我保密,尤其是父亲不让我在外担心。原定26日上午的手术,谁知因故推到下午1点半。我恰好在上午9点赶到了父亲身旁,他看见我就笑着说:不要怕,爸爸只是回老家太劳累......我也潜意识安慰他:不怕,现在医疗水平发达,您将接受最先进的治疗.......父亲点点头被推进手术室。

不到40分钟,医护人员给我报平安。父亲被推出手术室时,他依然笑着说:别怕,爸爸今晚就可以下床了。听着一青年男子手术后呻吟的样子,我便低声问父亲,您真的不痛吗?他笑笑说:喊痛谁能代替我?

紧紧拉住父亲的手,我想让他好好休息。他却反问我:你的手心咋这么烫,是不是最近睡眠不好?

躺在病床上,父亲还在操心家人的衣食住行。他开玩笑说,本应去见马克思了,留下来就不能损害年轻人的健康。我们约定等他出院后一起煮茶看新闻......我们轮流陪伴父亲,希望他早日康复。

父亲常说,假如我们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在他眼里还是小孩需要爱护......出院后,他依然独自上街给我们买美味。他依然像人群里顶天立地的巨人,总是上高楼帮我提重物,总是习惯性地站在湖岸廊桥等我回家。

1583758168(1).jpg

爸爸永在 

父亲在晚年坦然面对糖尿病综合症,疾病困扰他反而变成了喜洋洋的暖男,天伦之乐也让他不知不觉脱下了昔日将军模式铁打的冷峻外衣。

记得儿时,家里有他的学生或者驻队干部等来客,母亲就会按照父亲的心意做美食。不知为什么,我们都约定成俗地等着客人走了,才看着父亲的脸色去吃饭,没有美食吃的委屈滋味也不敢吭声。

我上小学5年级时,与大妹给父亲请来的乾县麦客去田地送茶水。半路上,母亲包好的油饼飘香诱人,我们正约好先偷偷尝一个时,谁料被父亲发现了。他瞪着眼睛让我们跟上麦客学割麦,直到黄昏还饿着肚子捡麦穗,至今想起来真是哭笑不得。

父亲永葆军人的习惯,他的遗物也是井井有条。一张2015年2月8的遗嘱,见证着父亲的睿智计划。哀乐声中,我默默抚摸着这些早已归类整好的遗物:

一本本透黄的账本,写满父亲分分厘厘都在精打细算着的拮据生活;遒劲工整的笔迹记录着他走过的抠门日子......

一件件布满母亲补丁的衣物,饱含着他勤俭朴素的治家理念......一张张烫金的奖状证书,浓缩着他敬业爱党的闪闪丹心......我将这些遗物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又将手机等崭新的物品打包送给父亲,希望他一路带好,叮嘱他在天堂不再克扣亏待自己。

唢呐送葬,入土为安。

2019年11月15日8点多,父亲躺进了他生前指定的地下室,在老院子东边,步行只要100多米,距离爷爷奶奶的墓地也只有100多米。父亲要坚守故土乡魂,还有他心中那欲说还休的乡愁。

父亲绝对神机妙算,他的每个逢七纪念日都在周末。我们每次回家看望他,老院子总是雨雪转晴,春光明媚。

我知道,父亲没有走。他还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育苗.....他正播种春天、造福小院。

我知道,父亲在葡萄架下抽着烟、喝着茶与蜜蜂聊天,他还坐在凤凰树下的牡丹花前等我回家。

每逢佳节,我就给爸爸发短信,告诉他重孙之间的开心事,尽管他从不回信......我却情不自禁地等他。

无数次,我梦见父亲依然伟岸挺立在桃李林间,他还神采奕奕地站在去上海的游轮上说:疫情就是邪气,我们正气存内就一定赶走邪气。

元宵节早上,奇巧收到定居上海的尚老师来电,他动情地说:文革时期父亲受武装部等领导委托保管重要资料,在遭受各种诱惑与磨难拷打面前,他严守党的机密掩护了许多人,他们全家都是这场灾难的逃生者。这一经历,正好在父亲去世后被兰州赵教授提起。听说父亲躲过枪林弹雨后,一群恶人很快得到各种惩处……父亲的传奇,我们至今蒙在鼓里,只是母亲有点记忆:她当时肚里怀着未出生的我,而父亲说要去外地送什么“鸡毛信”了。

父亲关机整整100天了,遗憾无法求证这些往事。

想起父亲离世前说过:冬天布谷叫,鼠年灾难多......是啊,父亲!您的预感真准,瘟疫果然打乱全民的生活常态,阻断了我们回家的路,有幸您的学生及生前友好时时关心母亲,春天的温馨永远驻在身边。

乍暖还寒,疫战初捷。清明将至,百感交集。

我的好爸爸,这篇祭文已经写了好久,总是断断续续理不清头绪,请原谅女儿真不知如何表达对您的悠悠思念。或许,我试用这样粗糙的文字来答谢敬爱您的人,并安置自己凌乱在混沌里的心正当时。因为您说过:无论遇上什么环境,都要笑着做一个播种春天的人。

——此文2020年2月16日父亲百天初稿,3月8日完稿。

1583757573(1).png

作者简介

赵常丽,陕西咸阳人,祖籍长武。喜欢用文学陶冶心灵,从事党报新闻工作,系武功书院签约作家。有作品获奖只是幸运,写作是为了向好做人与生活,诗歌与散文专集《倒读青春》《湖岸记事》《尘上荷影》等可以上网搜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