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处水葫芦,如今水清美如画——南方十省(区、市)记协一行见证滇池、洱海新传奇

2019-11-23 阅读数 14078

c5730478fdc64ab82aa3bd5a1eadaa0a@100Q_680w.png

dcb630ae264386144d48a0f07bd2db20@100Q_680w.png

今日女报/凤网通讯员 易博文  

滇池不是个小水池,而是云南省最大淡水湖,面积330平方公里;洱海也不是个海,它的面积比滇池还小一些,是我国第七大、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2015年以来,滇池和洱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清了。11月15日至20日,笔者参加了云南省记协承办的南方十省(区、市)记协工作协作会及新闻采访活动,身临其境,体会尤深。

水面碧波荡漾,空中鸥鸟飞舞

11月15日,笔者入住的昆明市古滇活力小镇,恰好在滇池边上。滇池的水经过一条小溪,流经200多米,进入活力小镇一处假山上,形成瀑布、小潭。小潭幽幽,静水深流,站在潭边,小潭清沏见底。

009f84176d7e35317ea93b091087cbdc@100Q_680w.png

11月16日下午,笔者走过滇池湿地,坐小船,进入滇池。冬阳熙暖,波光粼粼,碧绿如洗。最震撼人心的是,湖水纯净,越来越多的红嘴鸥来做客,形成了一个万鸟翔集的奇观。笔者从船窗把鸥粮抛洒向空中,一只红嘴鸥“唰”地一声,箭一般从船顶冲下来,精准地叼在了嘴里。余下的鸥粮漂在水面,立刻就有红嘴鸥飞过来争抢。

ef7a36db5f05aac9c48c7dd675cb8232@100Q_680w.png

海南省记协主席、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常辅棠几年前到过滇池,有了对比,印象更深,一连讲了3个“很”字——“很感慨,很难忘,很有启示作用”。他由衷地说,以前到处是水葫芦,现在水可以游泳,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洱海上呈现。距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古镇仅20分钟车程的一个小村里,有个叫“醒春奶奶家”的客栈,记者们一面惊叹于这个典型的白族农家建筑的精妙,一面感叹着客栈门前的小溪潺潺、绿水清清。躺在三楼卧室,抬眼看见洱海,主人家说:为了让洱海干净,必须是这样的清水,才能进入洱海。

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处围墙上,记者看到一个宣传标语——“洱海清,大理兴”。人们视洱海保护为已任,勇当治理主力军。洱源县在洱海上游,洱海超过一半的水来自这里,笔者在洱源县看到的标语口号是“开启抢救模式”。有些惊人,但是,足见其心情之迫、决心之大、行动之迅猛。

e85bcf2b7460b89670552a1744653cda@100Q_680w.png

效果之显著,也随之而来。洱源县副县长李映春介绍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水环境质量公报中,洱海全年水质为优。其中,7个月为二类,5个月为三类。今年1至5月为二类,6至9月为三类。

滇池、洱海,两个历史上曾由贫营养向中营养再到富营养演变,水质达到五类甚至劣五类的湖泊,终于洗净铅华,重现了本来的面目。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艰辛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11月15日至20日,笔者所到的七彩云南之美丽的昆明、大理、洱源等地,苍山横翠、碧水奔泻。

青山绿水,来自于治理、保护,来自于奋斗、贡献。为打好滇池、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人们拆除了很多违规建筑,关停了很多餐饮、客栈,还水面、湿地于湖泊。生活污水全面接入治污管网。每一条流入湖泊的河流都彻底治理,确保达标。清除蓝藻的船只,一条条陈于湖上,运转昼夜不息。

07da5195a0a2a2759be704f7d55e36a2@100Q_680w.png

如果说,以上措施是一切湖泊治理的标准动作,那么,云南省还更深一层地防控农村面源污染。他们实行“三禁”,即禁止销售使用含氮含磷化肥、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2018年,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2.36万亩减至2.18万亩,减少10.18万亩。在核心保护区,不仅非煤矿山、畜禽养殖停了,种植结构也调整,人们也真是拼了。

73041a97e07668f43c061a59c19c4645@100Q_680w.png

66716e88b9c1809e0b37b3963701a447@100Q_680w.pn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泊的保护治理,不仅还原了一个人间胜景,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回报。11月17日至20日,非节假日,记者们夜宿喜洲古镇,古镇上真是灯火通明、游人如织。洱海边、著名的白族艺术家杨丽萍的家乡双廊小镇,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笑着对记者们说,1至10月,这里接待游客19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多元,分别增长43%、58%。


  滇池 洱海 昆明 今日女报/凤网 易博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