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汉字谐趣人生丨“痛”与“通”

2018-12-05 阅读数 295464

》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要“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那么,如何继承如何创新?

作为长期致力于宣传工作和文化传播的石川,对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过不少思考和探索——这位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学网高级顾问近年来在工作之余,用文字记录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今日女报/凤网全媒体自11月24日起推出他的专栏,思想可见一斑。

我们取名《谐音汉字谐趣人生》——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生活体验为基调,用谐趣笔墨,用乐观态度,对一些汉字进行了精妙解读,并用创新思维丰富了其内涵,同时还将谐音汉字进行比较、联系和结合解读,博古通今,言简意赅,读来振奋,予人启迪。

不信,您看——

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和与合

“痛”与“通” 

文/石川

“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痛”与“通”的理论,意思是说人体的气血和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不适,而气血和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一旦身体某个部位感觉疼痛,不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找准病根,在疏通上下功夫,打通气血淤滞堵塞之门,达到通体舒泰之效。

中医,是一门神奇的学问,重视病灶,但不拘泥于病灶,而是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弄清病灶的症结,实施对症下药。它发明于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让华夏子孙从中受益,而且已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注意。它不仅是纯粹的治病之术,更是真正的生命哲学。

其实,“痛”与“通”的理论又何止于只适用于中医,将其运用到人生的打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人活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心灵的“痛”、情感的“痛”、生活的“痛”、学习的“痛”、工作的“痛”等各种各样的“痛”,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总会有所遭遇。有些人不是被这样的“痛”所困住,就是被那样的“痛”所击倒,弄得个愁肠百结、痛不欲生和一蹶不振。有些人却能把痛当作磨刀石,在“痛”中成长,在“痛”中成熟,在“痛”中成就。之所以有这种截然不同的差别,关键就在于,面对“痛”,有些人善于用“通”的方法去化解、去根治,有些人却是囿于一点,不及其余,习惯于一条道路跑到黑,不到南墙不回头。

心灵的“痛”,每个人都会有所遇见。尤其是在得不到理解,讨不到尊重,获不取认同时,人的心灵往往很容易受伤。在这种情形下,善用“通”的人,总是在主观上找原因,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努力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添什么,不仅让心灵总是有所抚慰,而且还使自己不断地丰厚与完美起来。而不善用“通”的人,总是埋怨客观的欠缺、伯乐的缺失和命运的不公,哀叹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绪来,不仅旧“痛”无法抚平,而且还新“痛”又起,变得个自卑、仇恨、孤独、烦恼,甚至是抑郁。

情感的“痛”,每个人都会有所存在。因亲人不幸而产生的悲痛、因朋友背叛而产生的愤痛、因爱人欺骗而产生的怒痛,都是人的情感上所遭遇的“痛”。情感的“痛”,往往是由于付出与回报的极不对称而“痛”得很深、“痛”得流泪,要一时半会地从中解脱出来还真有点不那么容易。但善用“通”的人,总是能及时地转换注意,不让哀伤的阴影总是笼罩,不让不快的体验总是积压,能清醒地提示自己,无愧了就不应该再“痛”下去,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新的天和新的地需要自己去开辟。而不善用“通”的人,心中始终想不开,注意力总在原地转圈,为情所伤,被情所困,看不清前方和希望,更有甚者还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来。

生活的“痛”,不同活法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要求低的人,只要有吃、有穿、有住、有花、有用,能开心就行,他们的心本来就是通的,也就没有什么心理难受的“痛”感觉。要求高却又达不到的人,却能经常患上生活的“痛”,总是觉得比不上别人,压力有山大,身心很疲惫。面对生活的“痛”,“通”的办法其实最简单,就是只要努力创造就行,少做无谓的攀比。人的禀赋有异,条件有别,起点不同,付出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自然便有差异,可谓是比不胜比,更何况“广厦万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学习的“痛”,主要表现在对新形势、新知识、新科技、新手段、新任务、新要求的不适应,是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是缺智少谋、缺信少能的本领恐慌。不管你曾经多聪明、多拥有,这种“痛”每个人都会有所遭遇。其疏通和化解的办法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不然,听任此“痛”的蔓延,就会让你淘汰于时代、出局于人群。

工作的“痛”,也是每个人都会有所碰见。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是靠单打独斗可以圆满的,都需要他人的配合与支持。如果得不到,就是一种“痛”。要舒解好这种“痛”,除了按规律和规则办事外,就要做人示友善,凡事多商量,遇事多沟通。

在人生的道路上,“痛”实则是一种常态,但只要忙时井然,闲时自然,得之坦然,失之怡然,扬之淡然,贬之泰然,接受偶然,顺应必然,便会行走得通情达理,通时达务和通行无阻,修得个安然和悠然。唯如此,也就把准了人生的“痛”与“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