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词典丨“老公”和“老婆”竟这么有文化

2018-11-07 阅读数 125409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邓魏

大约一年多前,有一个姓李的女性朋友跟我诉苦:她丈夫姓朱,在湖南某大学当老师,最近经常跟她大闹,而原因却让人啼笑皆非——不许她叫他“老公”。

原来,此君十分支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的观点——女人不能叫丈夫为“老公”,说是“老公”诞生于清代,说的是太监。

真没想到,这就是朱老师对“老公”的怨怒所在。

大约半年前,李女士告诉我:那个不许叫他“老公”的老公已经与她离婚了。当时我就很想告诉她:不是“老公”不行,而是此朱自己不行了。

关于“老公”“老婆”最近几年确实流行两个怪论——上述即为一种,而另一种说法是,“老公”“老婆”历史太浅,八九十年代出生于港台,后来才传入大陆,叫“老公”“老婆”其实是缺少文化的表现。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讹以传讹,流毒很广。

在中国,早在汉朝就有“老公”一说,不过当时是对老年人尊称。至于,用它们来称呼一对配偶,则出自一个故事:

唐朝,有个叫麦爱新的官员,觉得妻子年老色衰,心里就想着弃旧纳新。老麦是一介书生,不想割袍断义,想通过玩点文艺范,让妻子乖乖地知难而退。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妻子也有两把刷子,提笔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新娘)”对“老藕(老偶)”,工整贴切,针锋相对。

老麦读了老妻的下联,深深折服,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欣然夸奖:“老公十分公道。”老麦不得不接招:“老婆一片婆心。”

据说,“老公”“老婆”由此便传开来了。

不过,在唐朝,夫妻互称“良人”的较多。早在《诗经》里就有“良人”的身影,可它一直是雌雄同体,男女难分。“良人”顾名思义是“好人”,你想啊,夫妻俩时不时情深款款地互称“好人”,当然有利于家庭和睦,可显然不利于语言传播。比如,一群男女吃饭闲聊,明明说到“我老婆和你老婆夸她老公长得真帅”,结果说起来却成了一堆“良人”,让人不知所“晕”。

古人应该为此吃过亏挨过揍,痛定思痛后,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不过,有时还是表意不明。比如“郎来了”常闹成“狼来了”。于是,干脆把“君子”拆开,各添一字,就有了“郎君”和“娘子”。

到了元明朝代,“老公”“老婆”流行于市井,通俗小说里更是比比皆是。这时期,女人更多称丈夫为“外人”、“外子”,而丈夫叫妻子“内人”“贱内”。一对夫妻被弄得内外有别,真让人别扭。如果按照彭林的逻辑——“老公”有“太监”之意,不能喊。那么,“内人”就更不能喊了,因为在唐朝曾把妓女叫“内人”。《教坊记》里说:“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

后来,伴随“老公”“老婆”的,还有“官人”和“娘子”、“老爷”和“夫人”等等,这主要是宋以后,“夫为妻纲”——男人们不管贫穷还是富贵、年轻还是年长,只要回到家就心安理得地当起了“官人”“老爷”。

民国以来,“老公”“老婆”叫得少了,开始流行“先生”“夫人”。可男人都可被称之为“先生”,而老公有且只有一个啊!再说凭什么丈夫一定要比自己“先生”?小两岁行不行?至于夫人,意为“夫之人”,说到底是附庸在男人身上的人。所以,这对看上去摩登且尊敬的称谓,其实骨子里还是男尊女卑。

中国古人太文绉绉,老外可要粗犷得多。对于老婆,美国人喜欢叫“蜜”,阿拉伯人称“黄瓜”;日本人喊“山花”,法国人直呼“小卷心菜”……凑在一起就是一个菜园子。

所以比较来说,“老公”“老婆”这对称谓,有文化底蕴,也通俗易懂、还雅俗通用,更体现男女平等。不仅如此,它们还有点“老”,有“打情骂俏、你侬我侬”的情趣,也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如果从唐朝麦先生的故事看来,还可轻松化解婚姻危机。

可惜的是,那个不想被老婆叫“老公”的朱先生,拒绝了一个美好的称谓,也许还错过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女人词典 邓魏 邓魏报道集 今日女报/凤网 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