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汉字谐趣人生丨“升”与“深”

2018-04-04 阅读数 290696

》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要“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那么,如何继承如何创新?

势 试 权势 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石川

作为长期致力于宣传工作和文化传播的石川,对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过不少思考和探索——这位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学网高级顾问近年来在工作之余,用文字记录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今日女报/凤网全媒体自11月24日起推出他的专栏,思想可见一斑。

我们取名《谐音汉字谐趣人生》——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生活体验为基调,用谐趣笔墨,用乐观态度,对一些汉字进行了精妙解读,并用创新思维丰富了其内涵,同时还将谐音汉字进行比较、联系和结合解读,博古通今,言简意赅,读来振奋,予人启迪。

不信,您看——

“升”与“深”

文/石川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不断地超越过去,超越他人。

然而,“升”,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另一个几乎同音字的“深”的打造和练就,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渴求老板年年给员工加薪,而员工消极怠工,没有生产,没有创造,没有贡献,薪水又从何而来。希望众星捧月,而自己既无德又无能,没有让人信服的“几把刷子”,要是有人来尊敬你只能说明这个人脑子有毛病。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当“浅尝辄止”先生或“蜻蜓点水”女士,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

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战国时期的苏秦、西汉时期的孙敬之所以是所在时代的饱学之士和著名政治家,是因为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深”功夫、“钻”干劲,演绎了"刺股悬梁"的故事;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李白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才成长为“诗仙”;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读而不弃、学而不止,留下了"囊萤映雪"的佳话。至于当代的那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那些各行各业的能人,无不是拥有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持之以恒的“霸蛮”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讲的是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 “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要想真正地“升”,必须不抱空想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秀花拳绣腿,不搞囫囵吞枣,不弄自欺欺人,而是要俯下身子,做到深入地学习、深入地思考、深入地钻研、深入地探索,深入地耕耘,做到深入、深入、再深入。

专栏链接: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

  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石川 今日女报/凤网 石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