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汉字谐趣人生丨 “畏”与“伟”

2018-01-31 阅读数 212329

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石川 专栏 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

“畏”与“伟”

文/石川

顾名思义,“畏”者,畏惧、害怕也,常引伸为谨慎、不懈怠,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恭敬态度;“伟”者,伟大、高大也,亦常引伸为崇高和卓越,是一种令人钦佩敬仰的形象或状态。因为从字面上看,将“畏”与“伟”连在一起,不仅所表达的意思八竿子打不着。

然而,从人的事业成就规律来考量,“畏”与“伟”却有着紧密联系,凡事谨慎、畏惧的人肯定比较平安,但不一定成长得伟岸伟大,可要做事业有成、人生美满的伟岸者、伟大者则必须要懂得敬畏、有所畏惧。

从这个意义来说,“畏”是造就“伟”的重要因子,是实现“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伟”则是由“畏”带来的谨慎、严肃、认真、不马虎而组成。

纵观历史和现实中的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伟大人物,无不是拥有“畏”的体验和品质的。

汉文帝刘恒,敬畏孝道,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在位24年,克勤克俭,使西汉社会稳定,与汉景帝一起创造了“文景之治”;司马迁敬畏真实,克服宫刑的身心痛苦,花了18年的博览、遍访、收集、整理的“笨”功夫,著就了博大精深的《史记》;李世民敬畏忠言,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成就了唐朝帝业;毛泽东敬畏民心,并常怀“赶考”心态,秉守为人民服务之宗旨,才得到国人的爱戴拥护,带领共产党人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袁隆平敬畏科学,坚持了50余年如一日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才获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

难怪孔子说,君子当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把“畏”理解为“惧”和“慎”,认为:“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儒更是一针见血:“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谈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人生哲理著作《呻吟语》中也说到,“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历史上的这些圣贤先哲关于“畏”的警世盛言,无不为我们道出了“畏”与“伟”的关系:一个人要想成就伟业,必须有所敬畏。

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无视“畏”与“伟”的辩证法,片面理解“无私无畏”和“艺高人胆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毫无遮拦,做事毫无顾忌,举止毫无边界。其实,“无私无畏”“艺高人胆大”是以有“畏”为先决条件的,是在知方圆、讲道德、守规矩、明法纪,心中装有他人与社会前提下的“无私无畏”,是在人生修为上的“艺高人胆大”,不然所谓的“无私无畏”就是可笑的“无知无畏”,甚至害人害己,哪还有什么伟大事业和崇高形象可谈。

在这个茫茫世界中,能够让我们敬畏的对象太多了,生命要敬畏,自然要敬畏,科学要敬畏,知识要敬畏,一切与我们交集的人和事都得去敬畏。知道了敬畏,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对错,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去理。学会了害怕,才会不害怕;不会害怕,他的一生都很可怕。内心有所畏惧的人,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道德底线、不越规矩红线、不碰法纪高压线。

人生是应当有所畏惧的,要成就“伟”的事业和“伟”的形象更要有“畏”的意识和“畏”的践行。唯如此,“伟”的愿望才可提起,至少我们的人生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专栏: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