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李立 实习生 龙奕菲 刘嘉瑶
“孩子原本沉迷手机,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现在每天只玩一小时,我们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好了。”近日,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的一位家长在村妇联干部的帮助下,通过“江华女声”微信公众号成功预约了一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今年7月,湖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兰英对江华县全县覆盖、全域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工作表示高度赞赏,她希望江华县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激励机制,为全省提供示范和样本,推动这项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那么,江华县是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瑶乡特色的家庭教育新路径的?
△长鼓舞老师奉国銮在为春晓社区的孩子们教授长鼓舞的基本动作。
文化赋能:让瑶族智慧照亮家庭教育之路
作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县之一,江华承载着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盘王大歌》、瑶绣、长鼓舞……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瑶族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成为江华家庭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
“在系统保护瑶族非遗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家庭教育’融合新路,把瑶族文化基因嵌入家教实践,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心的家庭教育文化链。”江华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蒋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县妇联充分挖掘《盘王大歌》、瑶绣、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家风家教元素,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瑶乡特色的家教之路。
国家级非遗项目《盘王大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赵庚妹,是江华最早将瑶族文化系统融入家庭教育的实践者之一。她不仅在社区、学校和旅游景点设立瑶歌传习所,更在各类瑶歌培训中,巧妙融入家庭教育的理念。
“很多瑶歌本身就蕴含着治家智慧,比如提倡勤劳、孝敬、夫妻恩爱、邻里和睦。我们教歌的同时,也在传递和谐家庭的价值观。”赵庚妹告诉记者,她将瑶族中关于忠贞、孝道、互助的故事编成歌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传唱,潜移默化地改善家庭氛围。
除此之外,江华县妇联还开发了《瑶锦里的故事》等融合非遗技艺与家教智慧的特色课程,推动瑶族长鼓舞、瑶族歌谣走进中小学课堂,并创新建立“非遗传承人+儿童”结对传承机制。每年暑期,县妇联牵头举办瑶文化夏令营,组织非遗传承人面向儿童开展公益培训,让孩子在学唱歌、跳舞、刺绣之间,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与家庭凝聚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文化是精神的纽带。”蒋虹说,“通过‘民族文化+家庭教育’的创新融合,我们既让科学家教理念扎根千家万户,也在文化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江华县在开展进乡村暑假安全行“五防”宣讲。
送教下乡:让家长懂得更好陪伴孩子成长
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女孩,变得专注学习、敢于表达,9岁的张雅涵(化名)这半年来的变化让周围人惊喜。她来自一个特殊家庭:父亲年近六旬,母亲离家,姐姐因脑瘫失学。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她变得胆小自卑,亲子关系紧张。
2024年11月,张雅涵的父亲在手机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提交了求助订单:“女儿见我就躲,怎么办?”
△周梦媛在教家长学会亲子陪伴阅读。
接单后的第二天,江华县家庭教育指导者周梦媛来到了张雅涵的家中家访。她发现孩子在校爱读书,回家却无书可读。
面对张雅涵父亲“家里收入低,买不起书”的低语,周梦媛当即决定自费为孩子提供书籍。
后来,每次来张雅涵家,周梦媛都会带上孩子最喜欢的一本书,并带着张雅涵一起阅读。
“我的陪伴只是短暂的,重要的还是引导父亲带着孩子阅读。”周梦媛立即展开行动,但很快,常规的亲子阅读指导就遭遇现实壁垒:父亲仅小学文化,连拼音都认不全。
转机发生在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研讨会上,“既然女儿识字比父亲多,为什么不能让她当老师?”
于是,每天放学后,张雅涵多了一个新身份——父亲的“语文老师”。她将学校学的《神笔马良》复述给父亲听,父女一起用烧火棍在泥地上画马良的画笔。半年后,张雅涵变得开朗活泼,不仅把阅读当成最大的爱好,还主动帮父亲做家务。每天睡前的亲子阅读,也成为了父女俩最快乐的时光。
而这仅是江华县“点单式”送教下乡服务模式的缩影。该县通过“双线程”阵地(线上云课堂+线下送教),已开展活动1000余场,覆盖家长40万人次。最远的订单来自距县城80公里的瑶寨,那里的留守儿童通过视频课学会了和外地务工父母“有效通话”。
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刘宇雁展示了一组数据:平台注册用户中,祖辈家长占比73%,最受欢迎的课程是《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在江华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一法一条例”讲座。
整县推进:构建“大家教生态”新格局
在江华县,家庭教育不只是“家事”,更成为全县上下共同参与的“县事”。
2023年,江华县率先全省将家庭教育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范畴,建立稳定的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妇联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格局。
同时,从县到村,一支超过千人的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的机制,持续学习、不断成长,成为无数家庭的“贴心人”。
特别温暖的是,全县4378名“爱心妈妈”与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开展“五个一”关爱行动,建立起稳定、可信赖的陪伴关系。县妇联同步开通心理热线和“一对一”个案预约通道,提供面询、线上辅导及长期跟踪服务,已成功化解复杂个案百余起。
唐红花是一位拥有25年幼教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也是江华县“爱心妈妈”群体中的一员。常年与孩子和家长打交道的她,敏锐地察觉到许多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焦虑与无助。
2024年,唐红花结对帮扶了一名因与老师发生矛盾而拒学在家一个月、面临休学的高三学生杨晓旭(化名)。孩子母亲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唐红花以耐心和共情逐步打开孩子心扉,每天保持沟通,同时指导杨晓旭母亲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改善亲子对话方式,逐步缓解与老师的对立情绪。最终,杨晓旭不仅顺利返回学校,更在两个月后的高考中发挥稳定,成功考上大学。
△在大路铺镇新石村,江华县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暑期安全行小分队宣讲暑期防溺水知识 。
每年暑期是儿童安全的关键时期。江华县连续五年开展“暑期安全行”,不是发发传单、开开会,而是用快板、情景剧等鲜活形式,让孩子和家长在笑声中学会防溺水、防性侵相关知识。《依法带娃》《巾帼说法》等栏目成了很多家庭的暑期必看。
更实在的是,全县开办了13个村、3个中心校的公益暑期托管班,动员170多名“爱心妈妈”和“暖心姐姐”为1200多名留守儿童建起“第二个家”。
如今,江华县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加强,侵害儿童权益案例逐年下降,今年1至7月同比减少10%。正因如此,江华县获评“湖南省疏堵结合防溺水试点县”,连续19年保持“湖南省平安县”称号。
“未来,县妇联将持续强化跨部门协同,全力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新生态,让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温暖的关爱服务真正走进每一个家庭。”江华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蒋虹表示。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