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让非遗绽放时代异彩 激荡文化自信澎湃力量

2025-11-25 阅读数 20520

文/段官敬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民族精神的“压舱石”。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非遗保护成效卓著。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名,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达276个。这印证着非遗正从历史深处走来,日益融入当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挺立起亿万国人的文化自信,更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凝聚起强劲的精神力量。

让沉睡的历史记忆“活”起来,是激活非遗当代价值的首要前提。在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化、智慧化技术为非遗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实现深度共鸣。从故宫文创“一贴难求”的火爆出圈,到“数字博物馆”让文物“走出展柜”、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便捷体验,这些创新实践让非遗摆脱了“陈旧刻板”的标签,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每一项非遗都是一把开启文明的“金钥匙”,当人们在数字空间与历史文脉对话、接受先贤精神洗礼时,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民族精神便会悄然传承,汇聚成亿万人的情感共鸣与前行合力。

让无声的遗产“亮”起来,是夯实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技艺的精湛、形式的独特,更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透过宣纸制作技艺,我们能看见匠人“纸寿千年”的坚守与执着;品味粤剧唱腔的抑扬顿挫,能感受岭南文化的灵动与厚重;触摸苗族银饰的精雕细琢,能读懂先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非遗虽无声,却镌刻着历史的厚重、精神的挺拔、价值的深邃、情感的韵味,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动容和激荡。这种绵延不绝的文化力量,正是文化自信最深厚、最持久的源泉。

让传承的遗产“连”起来,是衔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纽带。非遗从来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动态的“文明火种”。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生产的千年智慧,到中医药针灸为现代健康养生提供的东方方案,非遗始终在与时代对话中焕发新生。它既承载着“从哪里来”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到哪里去”的智慧启示,让我们在前行中不忘根脉、在创新中坚守本真,为开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注入不竭动力。

非遗的生命力,最终在于全民的认知与参与。从“文博公开课”带领大众解码非遗奥秘,到“文化下乡”让传统技艺扎根基层,又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等等,多样化的推广形式让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非遗之韵,在于传承千年而不衰;文化之魂,在于生生不息而弥坚。唯有持续做好非遗的活化、展示、传承与普及工作,让这份宝贵遗产真正融入民族复兴的进程,才能以文化之力铸强国之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璀璨的文明篇章。


来源:红网

编辑:鸢尾蝶

审核:吴雯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