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远
吉林长白山人参的滋补、新疆瓜果的甘甜、四川调味品的独特……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简称“中部农博会”)上,汇聚了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余家企业,不仅见证中国农业从“产得出”到“卖得好”的历史性跨越,更以鲜活实践诠释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勾勒出智能、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新航向。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中部农博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赋能到智慧农业的科技加持,从绿色生产的品质坚守到开放合作的市场拓展,农业现代化的多元维度在此集中呈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正在于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定位,以科技强根基、以融合拓路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兴旺。
农业品牌的崛起,是“卖得好”的核心密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洞庭香米”“炎陵黄桃”“湖南茶油”等“湘字号”农产品的热销,印证了品牌建设的强大市场号召力。这些产品之所以能赢得消费者青睐,既在于坚守绿色生产底线、筑牢质量安全防线,更源于对地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产业体系的精准构建。通过制定标准化种植规范、严控加工环节品质、策划特色品牌营销故事,各地将“土特产”打造成“抢手货”,推动农产品从“论斤卖”到“按个算”的价值跃迁,让地域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为“慧种地”赋能,更给“卖得好”筑牢产业根基。中部农博会上,农业无人机精准喷洒、智能灌溉系统实时监测、可视化平台动态管控等场景,让“算法种地”成为现实。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让农产品品质稳定可控、供给精准高效。从建立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到数字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正从“看天吃饭”转向“知数而行”,这种转变既为品牌溢价提供了硬核支撑,更让绿色农业、质量农业有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开放合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拓宽“卖得好”渠道、注入全局视野的关键。中部农博会专设国际交流展区,老挝古树茶、南非葡萄酒与国内优质农产品同台竞技,沃尔玛、山姆等国际采购团现场洽谈合作,构建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打破地域壁垒,通过多场产业对接会实现省内省外资源互通;拥抱全球市场,推动本土农产品融入全球供应链,这种“内外并举”的融合思维,让农民得以分享全球化红利。农业的现代化不是闭门造车,唯有主动链接内外市场,才能在更大空间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让乡村振兴获得持久的市场动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始终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品牌,让农产品“有名有姓、有特有色”;强化科技赋能推广新技术,让生产“有智有谋、高效精准”;坚守绿色底线推进标准化生产,让产品“有质有量、安全可靠”;搭建线上线下流通平台,让产销对接“有路有桥、顺畅高效”。
立足新起点新征程,持续深化农业领域改革,以实干创新凝聚奋进力量,方能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让广袤田野焕发更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编辑:美伢
审核:吴雯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