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第8次才阳性!无接触14秒感染,本土新增最多一地令人担忧……

2021-08-08 阅读数 14383

8月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96例,其中本土病例81例(江苏38例,河南24例,云南7例,湖北6例,湖南6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0例,其中本土5例(湖北3例,河南2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4例(境外输入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555例(境外输入390例)。

郑州现核酸检测8次才确诊病例

8月7日晚20时,郑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郑州一确诊病例8次核酸7次为阴性

郑州市新报告确诊病例为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生,自7月31日后在单位集中封闭管理,8月6日集中运送至医学隔离点。该病例共进行8次核酸检测,前7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月6日检测结果为阳性,8月7日8时30分报告为确诊病例。

这一病例充分说明,德尔塔变异病毒具有高传染性、高隐蔽性和初始症状不典型等特点。

郑州两轮全员核酸检测检出异常结果5管,正在按程序进行复核

自7月30日发现首例阳性病例后,郑州市于7月31日至8月6日连续组织开展了两轮全员核酸检测。截至8月7日17时,全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全部完成,共检测1083.29万人,检出异常结果5管,正在按程序进行复核。

郑州已发现多起家庭聚集性感染

从已公布的119个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分析,已发现多起家庭聚集性感染。比如,病例1号和2号,病例5号和6号,病例81号和82号,都是一家2人,病例94、95、96、97号一家4人,均属于一人感染、全家中招,对阻断病毒传播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务院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明确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必须实行单人单间医学隔离观察,降低健康人群被感染的风险。

 短短14秒就感染,接触画面曝光 

相比起常规的新冠病毒,“德尔塔病毒”更加难缠。首先,德尔塔毒株传染得更快:即使无接触,14秒也可感染。

负责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广州警方公布了一段监控录像:同一个餐厅内,第三代感染者黄某与第四代感染者鲁某先后走进卫生间,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14秒就完成了病毒传播。

其次,德尔塔毒株传播范围更广:此前广东疫情中,就出现了短短10天传染五六代病例的情况。

此外,德尔塔毒株的毒性更强,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 

而且,德尔塔毒株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德尔塔目前已成为全球疫情流行的最主要的毒株,在临床表现上有几方面新特点:病毒传播力强、更加适应人体、复制快、体内载量高,病人转阴速度慢、治疗时间长等。

 扬州报告36例,疫情传播链折射1大难题

江苏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8例(南京市报告2例,扬州市报告36例)

8月7日0-24时,江苏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8例(南京市报告2例;扬州市报告36例),7例为轻型,30例为普通型,1例为重型。以上病例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新增出院病例2例(均为本土确诊病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

在本轮扬州本土新冠疫情中,“棋牌室”成为了关注焦点。从确诊病例轨迹来看,确诊病例主要是在棋牌室打牌的居民及其密接。

此外,被视为对抗新冠肺炎的有力屏障的新冠疫苗,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推广率也难以达到和18~59岁人群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年人会患有基础疾病,这不仅是他们接种疫苗的禁忌症,甚至也是许多老年人感染病毒后会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的重要原因。

本轮疫情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德尔塔”引发的本土疫情正在多省市多点扩散,目前本轮疫情处于何种阶段?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控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进行了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 贺青华:从目前情况来看,疫情总体形势可控。但是,由于本轮疫情波及范围大,人群面广,加之多个不同来源的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土疫情叠加,增加了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我想疫情在两到三个潜伏期内能够基本得到控制。

个人应该如何防护?

面对来势凶猛的德尔塔,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怎么办?现有的个人防护措施是否需要改变?

德尔塔毒株是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其传播途径还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因此,戴口罩遮住口、鼻保护好呼吸道依然重要。

即便是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在进入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时、乘坐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时、有发热或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最好还是正确佩戴口罩。

来源:今日女报/凤网、国家卫健委、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老龄大数据、江苏网络舆情、央视财经等。

编辑:王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