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黄玥)“大气污染比非典更可怕,”沉睡10年的非典记忆,因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的一句话被唤醒。
“2003年,口罩脱销、板蓝根脱销、白醋1000元一瓶……”前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李子良回忆起香港经历非典的情况。
10年后,似曾相识的情景在北京街头重现:白色口罩流行起来,呼吸道门诊患者不断增多……雾霾天气从北向南席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连日盘桓,去而复返。
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北京再次受到雾霾天气影响,不少人戴上了口罩。“大气污染比以前更严重了。”全国政协委员何崇元对此忧心忡忡。
实际上,从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关于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话题就早已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3年非典爆发,在暴露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的同时,也反映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相协调。“非典危机的出现及其深刻教训,使中国加快了从解放生产力发展战略向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战略的转变,”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曾这样评价。
专家分析,非典可能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从此次疫情中汲取经验,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谋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此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理念被视为破解我国发展现实难题的关键。
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万元GDP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工业排污更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人大会议发言人傅莹表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我国经济是在快速发展,成就非常可观,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
“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大量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何崇元说,经济短板式发展进一步扩大城乡发展差距,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一事实促使中国开始认真审视过度追求GDP的缺陷,审视只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资源损失以及人的福利的传统路径。
正是在这种自我审视之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温家宝说:“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最后一次以总理身份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就加强环境保护对新一届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包括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等。
从科学发展观到“美丽中国”,从十八大报告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在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重新审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如此评价。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全国政协委员吴巍呼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强化节约资源意识;全国政协委员邱丽霞表示应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则建议,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将污染排放总量纳入国家约束性指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面向“美丽中国”的国家目标,中国任重道远。
“希望新一届政府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任务抓紧抓实,”这是代表委员们的期待,也是中国民众共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