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成为不当谋利手段

2012-08-15 阅读数 69314

时下,没有比食品安全的负面信息更能引发消费者的心理恐慌了。这两天媒体就连续曝出了这么两件事,一是方便面桶荧光物质超标,二是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致癌。

两件事,不管哪件都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舆论热潮。但是,当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两件事的来龙去脉进行追踪调查时,却一下子陷入了事件背后的层层谜团,当记者试图拨开这些谜团时,却隐隐约约感到其中某些利益的博弈。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发布食品不安全信息,正在成为一些企业或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打击竞争对手或迫使目标企业就范的手段。

近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指出多家知名方便面品牌存在桶外包装致癌物质(荧光性物质)超标,统一、日清、白家、今麦郎等知名方便面厂商“无一落榜”。调查报告震惊了整个方便面行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立即对此发表声明称,用纸桶内层标准来要求外层是不合理的。实际上,目前世界主要方便面产品(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均采取类似的双层结构,其内层使用原浆纸材料,外层印刷隔热纸材则使用再生纸材。因为双层包装绿色环保,又可降低成本,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根据食品的外层包装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显然说服力不够。

食品行业研究员边晨光对此表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这项调查的依据是《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该标准适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各种原纸。目前,外层纸包装中的荧光剂等物质是否会迁移进包装内的食品,以及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仍缺乏足够的研究。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得的线索显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此举很可能是为其一家相关联的技术咨询公司打知名度、拉业务。

如果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报告对方便面行业算是虚惊一场的话,那么,张裕酒业的遭遇可真是一场噩梦。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张裕酒业或许还沉浸在自己120周岁生日的喜庆中,但一则未正式刊发、通过微博预告的报道,给张裕人带来不小的阴霾。该微博透露,记者把市面上的10款葡萄酒产品送往检测机构检测发现,多数产品检出多菌灵和甲霜灵两种农药残留,而张裕产品的残留值最高,长期饮用可能引发肝癌。此消息引发张裕A股全天大跌9.83%。

但是作为在送检报告上签字的人,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副院长宋全厚表示,记者送检的10款葡萄酒,确实检测出较高的农药残留,但并不能确定有样本来自张裕,而且以往对张裕葡萄酒的检测,没有出现不合格的案例。因此,也有葡萄酒业内人士指出,不排除张裕此次遭遇竞争对手的恶意炒作。也有业内人士称,更不排除一些媒体借此类发布吸引眼球、逼迫企业投放广告。

之后,有业内人士质疑某媒体作为一家证券类媒体,怎么突然做起了食品安全检测的买卖,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做空股票,而该媒体的回复却让人哭笑不得:我们并没有说他超标,只是说其残留最多。

另外,今年7月中旬,一时被各家媒体关注的今麦郎三款方便面酸价超标事件,后来也被证实为乌龙事件,据说是检测机构三门峡疾控中心自己承认“检测资质认证不全”,主动收回此前对今麦郎方便面的三份检测报告。

虚惊也罢,噩梦也罢,一方面都是让消费者无端地感到恐惧,“不知道还能吃什么”,另一方面,给涉事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勿庸置疑,如果企业真的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揭露,让消费者受到保护,让不良企业受到惩罚,肯定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是,如果是别有用心,借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食品安全信息,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谨慎态度,而达到谋求自身利益,打击竞争对手或使目标企业就范的目的,则无疑是有一点卑鄙的。

谋求个体利益的行为,往往打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幌子。在食品安全这个具体问题上,要防止某些假公济私行为,得首先明确这样几个问题:谁有资格来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应该按照怎样的流程来检验检测各类产品?一旦发布了不实信息,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负责?

几年前,这些问题也许还都不是问题,那时候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缺少关注,以至三聚氰胺这类事件发展到了几乎不可收拾的程度。但是在几轮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已经变得极其脆弱,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不小的波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也顺势出现了利用不实信息谋利的行为。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防止蛊惑人心的不实之言出现,与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情权同样重要。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权责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崔军 武晓娟)

  食品安全 中国经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