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转方式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

2011-10-25 阅读数 186746

周强 两型社会

2011年1月11日,周强在安仁县松山村调研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周强 两型社会

调查人:周 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基层一线是最生动的实践课堂,人民群众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只有接通“地气”,决策和工作才有“底气”。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对长株潭试验区及全省“两型社会”建设信心更足、方向更明、思路更清了。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推进大会,认真总结前段经验,就抓好长株潭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建设和全省“两型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六个更加注重”的工作要求。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建设“两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本质要求、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紧密相关、有机统一于科学发展之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扎实推进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和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湖南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湖南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也深感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去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充分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力争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具有湖南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第二阶段全面推进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在谋划全年的工作时,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落实中央要求,立足新起点,顺应新形势,布局和推进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建设,并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进展。为此,最近一段时间,我和有关同志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到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调研。两个多月时间调研了县市区31个,企业近100家,村组、社区50多个。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感到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创造、真知灼见,让我既感到建设“两型社会”的强烈责任,也对长株潭试验区和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充满了信心。

 

“‘两型社会’必须要有‘两型’产业作支撑”

湖南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之初,不少同志对我讲到一些担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湖南的产业结构与“两型社会”的要求不适应,转型难度大。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实力不强,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下,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型”理念注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两型社会”理念引领下,全省各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去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13.8:46.2:40.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7.4个百分点。全省形成了机械、有色等1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电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湖南先进制造业的突出代表。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是发展“两型”产业最快捷、最现实的一条路子。株冶集团是一家老国有大型企业,也是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标志性企业。调研时该企业负责人给我讲,近年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采用全球成熟、先进的湿法炼锌等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铅锌产品深加工率由2005年的54.44%提高到74.24%,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五年间,企业在铅锌生产规模达到6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分别增长42.8%和83.4%的情况下,外排废水总量减少90%、外排重金属污染物减少95%,废气二氧化硫减排约60%。在企业我们看到,经处理的废水可以直接放养金鱼。昔日的能耗大户、排污大户正向“绿色企业”迈进。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两型化”发展。

发展“两型”产业,既要“就地取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要“跳起摘桃”,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南车株洲研究所有限公司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多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0倍。企业不仅在轨道交通这一核心领域成功研制380A型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成为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而且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汽车占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电48所建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示范生产线,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创造了湖南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奇迹,年销售收入从2007年1亿元上升到去年50亿元。湖南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部分领域和行业目前已经走在前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和空间巨大。
  通过调研,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建设“两型社会”,是一场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无论从湖南省情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看,还是从这些年湖南发展的实践看,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尽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各地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思想认识更加一致了,信心也更加充足了。相信通过几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完全能够基本构建起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明显的“两型”产业体系。

 

“环境污染整治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

“两型社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环境好、无污染。污染整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在调研中干部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

湘江流经湖南14各市州中的8个,是湖南的“母亲河”。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湘江水质警报频频拉响。“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在与株洲清水塘的居民座谈时,大家用这一顺口溜描述过去的环境污染状况。湘江污染,已成为湖南发展的“沉重翅膀”。不少干部群众曾对我讲,湘江清澈之日,就是湖南“两型社会”建成之时。

“湘江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本质是发展方式粗放”,调研座谈中,基层的同志的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要还湘江一江清水,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株洲清水塘地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聚集了152家规模以上冶炼、化工、建材企业,工业结构性污染严重,一度成为湘江流域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之一。2008年以来,株洲市不惜牺牲清水塘地区每年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实施“炸烟囱、吃废渣、净污水、变土壤、美环境”等举措,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家,工业废水实现100%达标排放,曾经“污名”远播的清水塘开始“变清了”。长沙坪塘镇是一个以水泥、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区,每年排放大量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严重影响长沙湘江水质和空气质量。过去由于这些企业一直是镇里财税收入主要来源,此前几次整治,效果却不明显。2009年,长沙市痛下决心,彻底关停13家污染企业,关闭整顿26家非煤矿山企业,斩断污染源。

污染整治需要痛下决心,打破行政壁垒,实行上下游同治、干支流同治、城乡同治。2008年起,我们借鉴欧洲莱茵河治理经验,提出把湘江建设成“东方莱茵河”,启动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彻底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的“楚河汉界”,把上游城市的市长对进入下游的水质安全负责作为一条刚性措施,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湘江重金属污染初步得到遏制,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比2007年提高了20%。调研中,听到很多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

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利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借力市场的作用。2007年底,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排当时全国倒数第三。如果污水处理率不达标,湖南就可能完不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从2008年起,全省上下背水一战,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放开污水处理投资领域,广泛采取BOT、TOT、委托运营等模式建设,三年共新建119个污水处理厂,每个县城都建有一个以上污水处理厂,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19.94%提高到72%。各地还利用先行先试权,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长沙市环境资源交易所所长刘中向我介绍:“以前企业污水排多排少一个样,现在排污多了要交费,少排污的话,节省下来的排污指标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企业排污治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污染治理是难事。近些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在这件事上必须下决心、动真格。开展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这几年,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全省节能环保、污染整治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水质达标率全面提升。长沙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株洲由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转变为生态宜居城市,湘潭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没有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生态保护将是一句空话”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标志。湖南自然生态良好,林地和湿地面积达1.94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05%,森林覆盖率达57.01%。这是湖南最大的财富和优势。

昭山位于长株潭三市交汇处,是大自然赋予长株潭城市群的一块“绿宝石”,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公共客厅。2007年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迅速把以昭山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并集体到现场调研,提出严格控制绿心地区开发建设。针对过去规划落后、开发秩序混乱、建设层次低等问题,从加强和提升规划入手,把以昭山为核心的长株潭三市结合部522.9平方公里森林绿地规划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将生态绿心划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建设区,其中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占到总面积的89%。省人大为此启动地方立法,出台了关于昭山生态绿心保护的条例。

同许多地方一样,昭山生态绿心保护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昭山一带实地调研中,当地干部群众向我反映最多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在昭山示范区座谈时,乡镇干部说:“一江之隔的九华经济开发区、一山之隔的暮云镇开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而昭山冷冷清清。长株潭城市呼吸新鲜空气,由我们昭山买单不公平。”另一个是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保护的问题。昭山示范区负责同志介绍,所辖的15个村中,有7个村在禁止开发区内,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与全区1.1万元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村民群众向我反映,生态公益林每亩每年只补偿10元,标准太低,“一亩林地还不到一根竹子的价钱”。在禁止开发区的百合村,村干部告诉我,村里有杉木林1100多亩,过去一年伐木收入一般有五六万元,多的时候达二十多万元,这些钱支付山林补栽和维护费用后,还可搞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划为禁止开发区后,不仅山上的树不能砍,每年还需支付1400元山林管护费。再一个是生态保护与地方干部政绩考核的问题。一边是要加强生态保护,一边是要发展经济、增加GDP。一些干部担心招商引资、工业、GDP等方面的数字不好看,考核起来受到影响。

保护与开发的难题,核心是利益调节问题。“如果保护的不如开发的,那还有谁去保护呢?”老百姓朴素实在的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是解决生态保护与群众利益保护矛盾的“钥匙”,必须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当地群众切实得到生态保护和建设带来的实惠。同时,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禁止开发区实行有区别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进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竞争力,而且是最大的竞争力。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以经济实力为主体的较量,环境正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并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调研中,我一再叮嘱基层同志,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宁可牺牲一些项目,也不能牺牲我们的青山绿水

 

“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要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

当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能源资源等要素的需求日益增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面临较为突出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破除发展瓶颈制约,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国家设立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区,就是希望我们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土地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湖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承担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要任务。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迫在眉睫。莲花镇立马村是长沙市岳麓区边远乡村,我们去调研时,田间一片忙碌景象。镇上同志告诉我,近年来全镇通过农用地整理、村庄整理、废弃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措施,新增耕地70多公顷,新增建设用地114公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推进土地流转,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农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劳动酬金,还享受利息和股金收益,年收入大幅增加。

长沙新河三角洲是一片老城区。此次我去调研时,这里已矗立起许多长沙市的地标性建筑。据了解,长沙市在城市化改造过程中,根据其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实行“人车分流”开发模式, 依地形地势在原地面海拔38米平台层建成步行街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在38米以下至32米以上架空两层,在32米标高建成机动车交通系统,配套以立体绿化系统。与平面开发方案比,总建筑面积由原来可利用的300万平方米增加至6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土地58.62公顷,绿地率由30%提高到50%,土地开发强度提高了40%。新河三角洲节地模式,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肯定和推介。

有的同志曾经担心,搞“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投入,钱从哪里来?从近几年实践看,“两型社会”建设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金字招牌,成为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湖南的强大磁场。近些年来,渤海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及汇丰、花旗、新韩等国内外知名银行纷纷落户湖南。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样离不开改革创新。长株潭试验区在搭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系列创新。2010年10月,通过引进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整合省内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成立了省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到今年9月底,短短一年时间,华融湘江银行总资产达到938亿元,比成立时增加了567亿元,展现了新银行、新机制、新发展的蓬勃活力与良好形象。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改革,成败也在改革。近几年,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主题,积极先行先试,重点开展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城乡统筹等十项改革,普遍取得显著成效,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当前,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必须以更大力气推进改革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在资源环境、土地管理、财税、投融资、行政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

 

  周强 两型社会 人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