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工作需要,我们十多位同志到四川地震灾区进行了一次参观学习。我们一行起早贪黑、迎风冒雨,从广元经绵阳、过德阳、走阿坝、到成都。通过实地察看、听人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从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在各地的“三基地一窗口”参观,从中获得理性认识。尽管那地震瞬间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党和政府组织抗震救灾的号角声、灾区人民顽强自救互救的呐喊声、四面八方支援恢复重建的铁锤声已渐渐远去,但此时此刻仿佛又如雷鸣般响起在我们的耳旁。大家的心情时而很沉重,时而很亢奋,常常由于感动和激动而泪流满面。
在整个参观学习中,我们下车看现场,上车谈感受,看一路、谈一路,大家越谈越多、越谈越深。感受之多,不知从何处说起;感受之深,难以用语言表达。最让大家刻骨铭心的是:特大地震崩天裂地,灾害损失悲天恸地,抗震救灾战天斗地,恢复重建改天换地,人民精神感天动地,灾区变化翻天覆地。今天的四川地震灾区,从青川、北川到汶川县,从映秀、水磨到都江堰,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农民变居民;家家有新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目光所及,民居最漂亮,学校最坚固,医院最现代,人们的笑脸最灿烂。这使我们想起宋人邵伯温咏四川的诗句:“山围翠合水连云,万室楼台照眼明;胜地风淳真乐国,四川惟说好充城。”大家认为,四川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和恢复重建的辉煌成就,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以下几点:
一、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千好万好不如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组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领导核心;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政治优势;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没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物质基础;没有伟大祖国这个大家庭,就没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坚强后盾;没有人民军队的冲锋在前、敢于牺牲,就没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急难险重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戮力同心、大力支持,就没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灾区人民深深感到,共产党最贴心、社会主义制度最优越、改革开放道路最正确、伟大祖国大家庭最温馨、人民子弟兵最可爱、全国各族人民最可敬。
二、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我们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山崩地裂的关键时刻,是党中央处变不惊、指挥若定,组织开展了举世罕见的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是省委制定了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的系列举措,带领全省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是灾区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了灾区人民的主心骨;是灾区广大共产党员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流血流汗、任劳任怨,成为了一面面鼓舞和引领灾区人民奋勇前进的旗帜。有位灾区县委书记对我们说,三年多来,他眼睛里的泪水、额头上的汗水几乎没有干过,别说节假日休息,连睡觉都很少,就这样不分日夜地和群众一起感受、一起奋斗。党与人民共命运,人民与党心连心。我们所到之处,第一眼看到的是家家户户自购自挂的国旗和用群众语言表达、由群众自己书写的感谢党、跟党走的标语,第一声听到的是群众发自肺腑的感谢党、跟党走的话语。
三、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科学发展观具有无穷威力和强大生命力。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组织、科学实施,并把恢复重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灾区乃至整个四川省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不仅实现了跨越发展,而且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昌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可以说,这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对这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作出了合理补偿。我们在灾区听到不少同志说,恢复重建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跨越了二三十年,还有同志说跨越了四五十年。不管这个算法准不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在恢复重建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用灾区群众的话来说,我们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
四、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蜀人自古足英雄。”四川地震灾区之所以如凤凰涅槃、在浴火中重生,归根到底是人民意志、勇气、力量的胜利,是巴蜀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立自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取得的;是他们勇敢地从“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废墟中和充满惨烈、惊恐、悲痛的气氛中站立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化悲痛为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是他们的起立、起步、起跳、起飞,感恩奋进、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才成就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才换来一个“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局面、恢复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多彩四川。
以上这些肤浅感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感悟。从四川地震灾区的变化中,看得到的是物质力量的成就,感受到的是精神力量的胜利。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表现出的各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些精神集中起来,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现已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源自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源自于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四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灾区文化建设,在地震后三年多时间里,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灾区视察,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切实抓好精神家园同步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构精神支柱,并指导和支持建立了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一大批灾区群众亟需的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开展了一系列灾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用文化抚慰心灵、安定人心、重塑信心,给予了灾区人民极大的人文关怀,赋予了灾区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在今天的四川地震灾区,时时有歌声,处处奏和谐,人人表现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决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为四川地震灾区进一步建设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当我们一行离开四川地震灾区的时候,已雨过天晴,眼前一派金秋景象。在灾区参观的文化感悟,不禁油然而生“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责任感。
(作者蒋建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