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家教授”遇见“社长总编”:细数全球中文报业领军人物在广州留下了哪些真知灼见

2023-12-01 阅读数 5587

11月27日上午,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正式开幕。

本届年会以“中文报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美国等地的30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代表逾百人相约广州,在珠江之畔探讨中文报业将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在年会期间的主旨演讲和论坛中,都是让专家学者与媒体负责人进行“同题对话”。当专家教授遇上社长总编,当创新理论遇上鲜活实践,会产生怎样奇妙的火花和智慧碰撞?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主持人郑庆东,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面对新挑战,如何构建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当面对新挑战,如何建设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主旨演讲中,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新闻学教授林如鹏从学者视角分享了建设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方法路径、关键核心、重要意义等。中国台湾《联合报》执行董事项国宁则从业界角度讲述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应对之道。

林如鹏:

优质内容是全媒体传播的根本所在

林如鹏介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正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的战略选择和内在逻辑。他提到,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方法路径。“内容建设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根本所在,意味着如果没有优质内容,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无从谈起。技术建设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驱动引擎,没有技术支撑的新基础设施,内容就难以快速、有效、精准抵达用户,技术平台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运行中具有底层架构的支撑性作用。创新管理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制度保障,要理顺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组织架构提升运作效率,完善人事制度,激发人才积极性。”

项国宁:

AI时代,吸引年轻读者要把数字工具用起来

理论之外,当全媒体时代甚至AI时代来临,新闻媒体又要如何吸引读者?项国宁坦言,当人们与AI一起工作变成常态,编辑采访能力或许只是低标准配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使用AI。因应新变化,《联合报》使出“五大解法”,即组织改造调整工作流程,数据驱动推动编辑室转型,全媒体产品多元呈现,资产活用转变商业模式和建立新的工作室创新说故事。

作为新闻人,要如何使用AI?项国宁介绍,《联合报》通过各种数字工具与AI演算深化与使用者的关系,如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猜你喜欢”推荐系统,能依照读者阅读行为,选择个人专属的内容推送,随时轻松掌握新闻不落后。不过,项国宁也强调,“新闻编辑室的员工必须具备部署和维护新技术的能力,也要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处理数据,以避免泄漏不应公开的细节,确保AI不会发生意外。”


融合发展,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宋建武:

创新话语体系和拓展传播渠道,构建新国际传播格局

如何以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表示,应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以网络空间社会信息交互的方式和方法来构建一个新的国际传播格局。

“网络空间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新空间。”宋建武看到,网络舆论阵地构建的重点和路径已发生转变,过去是“借船出海”、以运营互联网商业平台上的账号为主,现在更多投入到建设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开放平台。他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且它不是孤立的单个媒体,而是一个体系。同时,他指出新型主流媒体具有“三大功能”: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宋建武认为,主流媒体要提高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控制力,为群众提供真正需要的多种服务,从群众办报、开门办报到开放平台和实现全员媒体。他还进一步指出,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创新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罗文燕:

内容、技术、产品必须是“三驾马车”并进,力争世界一流

“回首1995年,《联合早报》是全球第一家上网的华文报。当年的总编辑和报人,没有想象到在之后的近30年里,互联网的崛起、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会促使中文报业媒体经历如此变革,当下的中文报业在新形势下产生了深刻变化。”新加坡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营运总编辑罗文燕说。

为适应读者吸收新闻资讯方式的转变和多样化,新加坡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旗下的旗舰报纸《联合早报》跟世界其他中文报业媒体一样,过去十年来摸索发展数字平台,开始制作视频和音频,在展现内容方面尽量做到多元化。她认为,在面对各新媒体平台抢占受众时间的新形势下,拥有全媒体内容生产功能,已是报业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视频和音频技术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现在未必达到非常专业的水平,但由始至终,我们坚守的是公正客观的报道以及内容的质量。”她说,除了高质量的内容,社交媒体传播、线下读者服务也都是有效方式。

罗文燕认为,内容、技术、产品必须是“三驾马车”并进,并且都应该力争达到世界一流,否则内容再好也没有用,传播不出去,不可能在国际上争一日之长短。


中华文明,如何“浸润式”传承?

张志安:

用“浸润式传播”,让青年读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故事”

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年轻人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品与创新形式是什么?“面向青年的文化传播,不能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也许也可以用一种叫‘浸润式传播’方式。”对于如何向青年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什么是“浸润式传播”?自然、亲切、简单、朴素,张志安用4个词形容这种强调“身临其境”叙事体验、更能实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效果的传播方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式传播”,“内容必须可共情、可共鸣、可互通、可互动,讲述那些关注人的命运、展现人性张力的故事。”在张志安眼中,中华诗词、中华典籍、中华服饰、中华建筑都蕴藏着“人性叙事”。他带领大家把目光投向电视、电影、数字产品乃至线下活动,感受不同领域的中华传统文化可激发不同的情感共鸣。此外,数字化赋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是实现“浸润式传播”的重要工具。张志安分享道,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展演”案例让封存在记忆中的 “紫禁城”建筑“活”起来。敦煌莫高窟则打造了虚拟孪生世界,让观众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浏览敦煌壁画。在他看来,运用数字科技赋能,一定要考虑青年的爱好,一定要考虑年轻人的喜好,要有趣、有情、有用、有意义。同时, “我们要相信报业里的年轻人,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创造,让他们去生产,让他们去分享。他们是最有活力的创造者。”

邝景廉:

传承中华文明任重道远,既要龙马精神,也要骆驼坦步

现场,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海外区行政总裁及海外版总编辑邝景廉饶有兴致地沿用了张志安的演讲主题“浸润式”这一关键词,进一步讲述星岛日报是如何做到“浸润式” 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任重道远,需要龙马精神,也需要骆驼坦步。我们将坚定不移继往开来,在表达上更贴近海外受众、更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更温暖人心灵犀通达。”邝景廉表示,星岛日报(海外版)作为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责任义不容辞,视为崇高使命。至于如何去做?他表示,“一处乡村一处例”,形式多样可以不同,但其精神内涵持恒不变。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但海外华人内心与血液中故土情怀断断难舍。“国情家事,风俗民情,文化传统都是华人们日常交流最多的话题。”

“我们的《乡音》《岭南文脉》《读懂广州》《南粤侨情》等专版和专栏,就是从《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得到有关内容,向大家展示家乡的新建设、新风貌。”邝景廉举例道,比如星岛选取刊登的广州日报编制的《读懂广州》专版,逐期详细介绍了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的文脉传承、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可期的前景。“通过文化传承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建立起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感则进一步让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


走向“一带一路”,中华文明何为?

江永忠:

《粤韵周刊》为读者还原完整的历史文化图景,海外传播收获颇丰

在“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论坛环节,广州日报社社长江永忠介绍了《粤韵周刊》制作及港澳地区、海外传播,分享近年来广州日报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摸索和尝试。

“为何开设《粤韵周刊》?答案是串珠成链,传承文明。”江永忠介绍,广州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讲好广州历史文化故事,是媒体应该坚守的责任。为此,2022年,《广州日报》增开《读懂广州·粤韵周刊》栏目,逢周三出版。迄今已刊出93期。“我们的初衷是将各种文化现象串珠成链,探寻蕴含其中并至今还闪闪发光的精神价值,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值得一提的是,《粤韵周刊》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副刊,而是一次创新。如何实现?江永忠解释,《粤韵周刊》不以历史写历史,而是把历史当作一种过程来看待,从它的缘起、传承,到创新、发展,一直到现在,是怎么样融入人们生活的。《粤韵周刊》从某一个历史视角切入,但能够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图景。

正是这样的写法,让《粤韵周刊》一经推出,就得到读者朋友的喜爱,如今不仅出版了《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系列丛书,在华文圈及海外传播方面也获得很大的成果。如在中国港澳地区,从2022年2月份第一次转载以来,香港《星岛日报》在报纸版面已经转载《粤韵周刊》稿件91期,澳门《澳门焦点报》也刊登了将近70期。在海外,《粤韵周刊》也得到外国媒体的认同。通过广州国际友城、驻外领事馆等的资源,《粤韵周刊》成为对外文化交往一个别开生面的渠道。截至目前,巴西的10家媒体机构、意大利巴里市的报纸等也都刊载《粤韵周刊》的内容。

邢广程: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邢广程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

他认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中,最重要的是连续性,但中华文明连续性是建立在其他四个特性基础上的。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前提。

“没有统一性的支撑就很难做到五千年绵延不断。”他进一步阐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与包容性紧密相关。中华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支持、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因此,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未来的中国更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邢广程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浸透着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原则,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一脉相承。

他举例道,“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深度关切,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原创性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它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的包容性,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它还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效路径。

“古代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的力量。”邢广程总结道。


 积极响应 

“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正式启动

“5!4!3!2!1 ‘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正式启动!”11月27日,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开幕,开幕式现场发布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倡议书》,并宣告“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正式启动。

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启动仪式。

“我们倡议所有会员单位做到,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坚持开放包容,推进交流互鉴;秉持守正创新,推动共享共进。”开幕式现场,开幕式主持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宣读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倡议书》,随后,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员单位代表上台启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

“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旨在收录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为主的新闻资讯内容,通过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员单位之间共建共享,让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共享中传播,在传承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据了解,通过“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共享稿库”,各成员单位可在尊重法律、尊重著作权法和崇尚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交换各会员单位已发布的原创稿件,可在基于稿件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删改,文责自负。各会员单位使用共享稿件时应注明出处来源。

开幕式参会嘉宾。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