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文旅联姻!“崀山模式”凭什么让这么多人叫好?

2017-07-26 阅读数 334324

旅游扶贫 文旅联姻  崀山模式

凤网/TOP旅行讯(见习记者 吴迪)“旅游扶贫‘崀山模式’,就是浪漫崀山与精准扶贫的美丽邂逅,是旅游扶贫、文旅联姻的新亮点。”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宁县委书记秦立军在接受“旅游扶贫文旅兴县”全国网媒湖南行记者团采访时这样说道。7月25日,全国网媒湖南行湘西线记者团走进邵阳市新宁县,探寻旅游扶贫“崀山模式”的来龙去脉和实施成果。

“崀山模式”的六个方面

近年来,新宁县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创建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之路。目前,崀山镇石田村、清江桥乡湘塘村等8个村列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村;回龙寺镇双狮村等22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崀山镇的茶亭、水溪、黄背等13个村纳入新宁县重点“景区带村”村庄。

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宁县委书记秦立军认为,“崀山模式”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助推脱贫。通过建设旅游休闲基地,带动景区村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既丰富了旅游产品,又让群众获得了土地收益和劳务收入。

二是产业发展助推脱贫。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带动扶贫,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搭建了脐橙、茶叶、药材等13个产业平台,逐步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三是旅游就业助推脱贫。依托景区扩大就业门路,公司搭台就业岗位,让当地村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近两年,通过旅游带动就业,全县有4万多人实现脱贫。

四是危房改建和风貌改造助推脱贫。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积极实施危房改建和风貌改造工程。 

五是生态保护助推脱贫,让当地居民可持续享受“生态红利”。

六是爱心助学助推脱贫。在政府助学的基础上,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助学,让智力服务景区,树立扶贫扶智精神的导向。

如今,“崀山模式”正推广到全县,促进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秦立军表示:“崀山模式”找准了旅游扶贫的切入点,通过在全县其他地方复制,引导当地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比如,村民个体或联合搞特色种养,为旅游提供观光、采摘、垂钓等体验活动,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

旅游扶贫 文旅联姻  崀山模式

在家门口务工的肖德明 摄影/唐俊

经典案例:现代生态观光庄园带动农民就业 

“普通当地大米一般是2.5元一斤。我的大米做成品牌以后,可以卖到8元每斤。”崀山村村民戴顺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更有意愿为生态健康食品而买单。越来越多的崀山商家开始转型升级产品,让农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 

戴顺友2009年回乡创业。2010年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他的现代生态观光庄园已经颇具规模,解决了28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4个村的农户实行签约种植及回收,直接增加农户收入120万元。 

71岁的肖德明是庄园的一位员工,当记者到达庄园时,他正带着头巾收割杂草。“以往在家务农,家里五亩水稻一年不到2000元的收入。”肖德明说现在他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年有近2万元。爱人在家照看田地和喂猪,也有一点小收入,两口子的生活越过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