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在“语文力量”中授人以渔

2017-03-13 阅读数 491952

“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曾经,在一篇小学生周记里,这样一句话红遍了大江南北。

在中国高考时代,语文、数学、英语就是“三国鼎立”,各领风骚。如何学好语文、掌控文字的力量,这也是我国文学家一直在研究与探讨的话题。

今天,当这个有深度意义的话题遇上了高考,咱们的学生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挑战题目>>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II卷题目: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肥沃课堂的土壤

文/张浥珩(长沙县实验中学1502班)

语文素养是一棵树,要让它枝繁叶茂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孔子、陆游、托尔斯泰、鲁迅……无一不是这三者滋养之下成长的参天大树。而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供养这棵大树最肥沃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壤,语文素养才能生根发芽!

曾有学生戏言“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在我看来,大家不爱“翻语文的牌子”,是因为缺乏对语文的兴趣,在枯燥的讲解之下,语文只留下了文言文、写作文等痛苦,这样贫瘠的土地又怎能沃养出大树。语文素养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跌宕起伏、《赤壁赋》的意境典雅、《荷塘月色》的言质具美、《拿来主义》的鞭辟入里以优雅的语言、深厚的文化、丰富的形式在课堂上传递出来,才能勾起语文与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所以,语文素养的种子必须在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

一个处于成长中的高中生,他的思想和意识在知识的汪洋中像一只漫无目的小舟。课外阅读的海洋太过宽广和深邃,倘若没有明灯指引,只是一味钻进书堆里,变成书虫,那么你不仅可能迷失方向,还可能成为像读书多达七万多卷、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的英国人亚克顿,也可能像泥沙中的树苗,风一吹就倾斜了方向。而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能将一些看似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知识串联起来,让你更有导向性和系统地认识各类作品,不是只爱看情节曲折的故事,也能欣赏意识流小说的妙处,更能在《丹柯》和《药》这样不相及的作品中比较出一些默契。这片肥沃的土壤能供给智慧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在兼容并蓄中提升你语文素养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师父领进门”了。

肥沃的土壤更容易结出累累硕果。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在于知行合一——“知”是基础,“行”是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但缺少了“知”的积累,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让“行”既失去了理论依据,更容易流于平庸与无果。而身为学生的我们,各学科学习任务繁重,只有借助45分钟内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培养好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才具备了去实践的资本和基础。我们只知道鲁迅一生著作傍身,如若看到他求学期间的课堂笔记,才真正看到他作为大家的资本。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语文课堂的目的就是授人以渔,引领我们进行语文学习。我们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课堂,而不是做老师的速记员,在这片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语文素养正在茁壮成长!

张弛有度:在“语文力量”中授人以渔

朱新庆

权威点评>>

朱新庆(高考阅卷老师、湖南省语文省级骨干教师、长沙县实验中学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II卷作文题,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材料本身是有争议的实事或时事,给考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二是材料尽可能地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三是考生要根据任务来写作;四是观点辩证。尽管试题给考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但这些选择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考生要写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但不要随意贬低其他的选择。

这道作文题,很接地气,审题难度较小,对于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学生不会陌生。三条途径没有哪条“更”有作用,考生可以只阐述其中一条途径,也可以以一条途径为主,其他两条途径为辅。

小作者的文章,属于第一种构思,只阐述“课堂教学”在提升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在课堂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语文素养才能生根发芽、才能成长为茁壮的大树、更易结出累累的硕果”三个比喻来结构文章,思路清晰,但阐述“生根发芽”部分和“结出累累硕果”部分,都还存在段内逻辑紊乱的毛病。

张弛有度:在“语文力量”中授人以渔

邓李志

邓李志(高考阅卷老师、长沙市长郡中学语文教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本篇任务驱动式作文,写得张弛有度、逻辑清晰、观点集中、有个人主见。总共五段文字,皆颇用心思——首段类比语文素养为一棵树,肯定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皆涵养语文素养这棵树的必备条件,但只是为重点认同课堂教学作铺垫,迅速以孔子,鲁迅等名人为例收束文章的落角点,集中阐述课堂有效教学之于语文素养重要意义;第二段点明当下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以《赤壁赋》等所学课文例证学生眼中有效课堂教学在于让学生共鸣,爱上语文;第三段以中学生自主难驾驭课外阅读对比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突出核心主旨,不忘论述任务,但在轻重把握上还是让人觉得论证对象有偏离的嫌疑;接下来第四段引用推理论证知行合一观,虽逻辑严密,但与课堂有效教学的点结合不够;最后的结尾既有首尾结构上的照应,又有希望,很漂亮。总之,此文写得算章行有度,颇有思蕴。

日常写作>>

妈妈的爱,美过任何一位明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一首熟悉的歌,唱出了父母的爱。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臂膀,也是我们崇拜的对象。我至今都深深记得小时候坐在爸爸老旧的自行车后回家时的情景——天很蓝,即将落山的夕阳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天空中布满一道道的云朵。爸爸的衣角被风吹起,轻轻地随风飘荡……而妈妈做的饭菜总能吸引着我回家,这是一种家的味道。

只是,温馨快乐的日子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而随时间飘散了。

读高中后,我忙碌了起来,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结识更多的朋友。我的生活早已经脱离了小时候家庭的小圈子,向往更大更广阔的世界。父母的观念开始有了变化,他们说我“稀奇古怪”。我怪他们“食古不化”。

尽管如此,依旧没变的却是父母那颗永远为我操不完的心。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恰好是一件平常的小事。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放了暑假的我因为无所事事就准备到培训机构进行专项培训。第一次去学习时,妈妈担心我的安全,便和我一起前往。培训的地方在一个我从没有去过的街道,妈妈将我送到后便离开了。在吹着空调凉风的教室里,我惬意地上了2个多小时的课,因为惧怕外面暴热的天气,我甚至还在培训机构里又多呆了半个小时。当我不得不从机构出来时,外面闷热的天气让我望而却步,被这耀眼的阳光晒晕了头,我一时竟不知道该从路的哪一方向走了,内心焦躁不安。

我急忙从书包里面翻出手机,准备求助爸妈。谁知,一打开手机,妈妈已经打来好几个电话……我点开妈妈的短信,泪水一下涌了上来——“妈妈没有回家,在前面的小公园坐坐,等你下课!下课记得给我电话!”天呐!妈妈竟然为了等我,一个人在小公园暴晒了近3个小时!我很难想象,她给我打电话却找不到我的焦急……

到现在,我都忘不了当年在小公园找到妈妈时的场景——她坐在一个小石凳上,上面遮盖阳光的小树很是稀疏。妈妈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在阳光照射下,她眼角的皱纹分外清晰……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妈妈老了!

我的妈妈虽然相貌平凡,但那爱我的心却让她美过任何一位女明星。真希望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父母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时光就像一位雕刻家,它把父母雕上了皱纹,把我们雕成了少年,于父母而言,看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他们是欣喜的,而于我们而言,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却应该回报他们,既然我们阻止不了时光的流逝,那就让时光变得不那么残忍,爱父母,陪伴父母是我们爱他们的方式。美好的年少时光是我们最美的记忆,亦是父母最好的回忆,时光会变,但亲情永远不会改变,让亲情永驻,让爱蔓延。

(作者系长沙市长郡中学1411班徐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