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羡慕的“200 岁”爱情!这对长沙夫妻一亮相就把爱情演成了童话

2025-10-29 阅读数 20150

在长沙,

有一对加起来200岁的夫妻。

当99岁的她

人生第一次穿上洁白婚纱,

101岁的他

颤抖着紧紧握住她的手,

这场迟到76年的仪式,

惊艳了时光。


他们的爱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

只有相濡以沫的日常。

一块分食了七十载的糕点,

一只为她连夜打造的木橱柜……

在漫长的岁月里,

他们究竟是如何将寻常日子,

过成了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这段跨越世纪的相守,

藏着最朴素也最动人的答案。


重阳敬老 情暖金秋

“他们结婚时连张像样的合影都没有,今天总算把这个遗憾补上了。”看着镜头前相互依偎的父母,女儿俞丽辉红着眼眶感慨。

10月28日,重阳节前夕,在长沙天心区融城社区水电八局宿舍的小院里,大家的镜头聚焦在一对特殊的“新人”身上——101岁的俞振藩与99岁的谭魁华。这对加起来整整200岁的老人,正笑着完成一场迟到了76年的婚纱照拍摄。

看着镜头前相互依偎的老人,摄影师等路人都为之动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这场特殊的拍摄,聆听这段跨越世纪的相守,解锁“200岁爱侣”的婚姻密码。


迟到 76 年的婚纱照:镜头里的 “百岁甜”

“爷爷看着奶奶,奶奶笑一笑……”摄影师轻声引导,俞振藩坐在藤椅上,指节因紧张又期待微微泛白;身旁的谭魁华身着洁白婚纱,右手轻搭在老伴手背,脸上晕开羞涩的红。当镜头对准两人时,俞振藩忽然侧头,紧紧回握住妻子布满皱纹的手,动作轻缓却满是珍视。

图/余佳桂

这一幕,让现场志愿者红了眼。“一周前听说两位老人想拍婚纱照,我们立刻就动了起来。”长沙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余佳桂说,协会专门组织 6 名志愿者,从婚纱挑选到场景布置,全程精心筹备。参与拍摄的摄影师王优更是激动得 “一晚上没睡好”:“特意挑了适合谭奶奶的婚纱和礼帽,还准备了玫瑰花,就想让这份浪漫不留遗憾。”

拍摄间隙,俞振藩颤巍巍拿起一颗大白兔奶糖,仔细剥开糖纸,递到谭魁华嘴边,像哄孩子般轻声说:“拍照辛苦了,吃块糖。”谭魁华含着糖,笑出了满脸皱纹。这一幕让现场快门声此起彼伏,志愿者们忍不住感叹:“被爷爷奶奶的‘世纪撒糖’甜到了!”

拍照结束后,谭魁华舍不得脱下婚纱,对着镜子反复抚摸裙角,嘴角的笑意就没落下过;俞振藩则坐在一旁的藤椅上,目光始终追着妻子,眼神里淌着化不开的温柔。这张迟来 76 年的婚纱照,不仅填补了老人婚姻里的遗憾,更定格了一段跨越世纪的深情。


连夜打造的木橱柜:藏在木屑里的牵挂

俞振藩与谭魁华的缘分,始于湘潭县射埠镇的乡土间。

少年时的谭魁华命运多舛,十几岁丧母,作为长女,她早早扛起“长女如母”的责任,在田埂与灶台间拉扯五个弟弟妹妹成长;而彼时的俞振藩16岁就离开家乡,跟着家中长辈到长沙学做木工,在刨花与木屑里练就一身手艺,也养出了踏实肯干的性子。

“我爸第一次见我妈,就觉得这姑娘勤快又实在,心里就记下了。”儿子俞国林笑着回忆。经亲戚牵线,两人相识相恋,1949年2月,一场没有锣鼓、没有凤冠霞帔的简单婚礼,让他们成了彼此的依靠。

同年 10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俞振藩也迎来人生转折——他成了一名正式工人,凭着精湛木工手艺踏入建筑行业,后来转入水利水电领域,1956 年成为省建六公司职工,再后来又在中国水电八局挑起工程质量监管的担子。

“我爸的工作就像‘追着项目跑’,一年到头难得在家待几天。”女儿俞丽辉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回忆,那些年,父亲的足迹遍布湖南:郴州资兴的水电站、永州双牌的水渠、湘潭韶山的水利工程、怀化沅陵的灌区建设……而谭魁华则成了家里的 “顶梁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把柴米油盐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别看我爸常年在外,心里却总记挂着家。”俞丽辉的语气里满是暖意,“一年就一次探亲假,他回来时,行李里总装着给我们带的糖块、布料,还会趁着在家的几天,给家里打一些新家具。”她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只木橱柜:“有次他回来,看见妈妈洗完的碗只能放在灶台上落灰,当晚就找出工具,连夜刨木、打磨,赶在回工地前做了个橱柜。那橱柜结实得很,直到现在还能用呢!”

“他在工地忙,我就把家里打理好,养好孩子们。”如今提起当年,谭魁华的手指还会下意识比画着,眼里满是感慨。直到 1981年,谭魁华进入水电八局附属加工厂工作,夫妻俩才算真正结束聚少离多的日子——那些年的等待与牵挂,终于化作了朝夕相伴的安稳。


分食七十载的糕点:藏在烟火里的家风

相伴76载,俞振藩与谭魁华早已琢磨出独属于他们的“相处哲学”。

“我妈性子急,遇上不顺心的事爱念叨,我爸脾气好,就坐在一旁静静听,等她气消了,再慢悠悠跟她唠。”俞丽辉笑着揭秘父母的“不吵架秘诀”。每当被问起怎么让着妻子,俞振藩总笑得豁达:“随她去!她说完了气就消了,我让着点,就吵不起来了。”

这份“让”,早已融进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照顾他们5年的住家阿姨说,两位老人吃一块糕点,会仔细掰成两半,你一口我一口;饭桌上,谭魁华总把好吃的往俞振藩碗里夹,俞振藩也记挂着妻子牙口不好,但凡有炖得软烂的汤菜,总会悄悄把碗推到她面前。“以前日子苦,怕对方吃不饱,这个习惯保留到现在,我妈吃香蕉,都要分一半给我爸。”俞国林的话里满是感动。


如今两位老人虽听力下降、腿脚不如从前,但身体底子依旧硬朗——俞振藩至今一颗牙没掉,只是部分牙齿做了加固。“哪有什么长寿秘诀?无非是心态好、爱忙活。”俞丽辉说,父母退休后也闲不住,家属区的空地成了他们的 “小菜园”,每天清晨,俞振藩扛着锄头出门,谭魁华就背着小竹篓跟在身后,递种子、拔杂草。菜地里的收成吃不完,老两口就分装成小布袋,送给亲戚邻居,把新鲜与温暖分享给大家。

“他们90多岁时还爱下楼散步、参加社区活动,是我们这儿的‘百岁明星’,大家都羡慕这对老夫妻!”社区融爱同行志愿服务队队长邢庆英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如今的俞家已是四世同堂,十几口人聚在一起时,总会想起老两口常说的“家和万事兴”。“爸妈的相处之道,是我们一家人的榜样。”俞丽辉望着屋内相视而笑的父母,语气里满是幸福。这句话早已不是简单的叮嘱,而是刻在每个俞家人心里的家训,让这份相守的温情与和睦的家风,在岁月里慢慢沉淀,代代相传。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除署名外)

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李曼倩

全媒体编辑:陈寒冰

凤网编辑:美伢

二审:陈寒冰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