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女性创造历史的时代,也是一个写满女性故事的时代。
秋天的北京,正是老舍笔下“人间的天堂”。10月13日这一天,2025全球妇女峰会在此间启幕。“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的大会主题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30年前,也是秋天的北京,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其丰硕的成果载入史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迄今依然散发着金子般的光芒。
“让我们发扬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精神,重申承诺,为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加速行动。”
10年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主席出席并主持全球妇女峰会,提出“共建共享一个对所有妇女、对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世界”。大国领袖的天下情怀和时代担当,镌刻在世界妇女运动史册。
从承诺到行动,中国答卷温暖厚重。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重视支持前所未有、广大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半边天”的作用在各领域的充分展现前所未有、中国深度参与妇女事业的全球治理前所未有。
当引领全球妇女事业的精神火炬再次回到北京,人们期待这片古老而又日新的土地给世界妇女运动再次注入强劲的动能。
《中国妇女报》2025年10月13日1版。
(一)
20世纪初,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传入中国。娜拉,一位出走的女性,被奉为“新女性形象”。
新文化运动的战将们将目光投向娜拉。鲁迅预言“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尖锐而又深刻,清晰折射出彼时中国女性的处境。
妇女该走向何处?历史深处的追问,伴随着激荡的百余年历程,成为中国人为之求索的重要社会议题。
100多年后,以中国视角续写“娜拉故事”,鲁迅的担忧一定会烟消云散。
当航天女性飞升浩瀚宇宙,科技女性揭秘自然奥妙,乡村女性耕耘希望田野,千千万万女性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娜拉式的困境,在中华大地被深刻改写,妇女不再需要以“出走”证明存在。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这条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熔铸于不断追求解放、发展与进步的人类文明探索进程。
历史的长河,映照着跨越百年的跋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那天起,就把实现妇女解放写在了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对男女平等的鲜明立场,足见这个政党的先进性。
立党不久,中国共产党便领导创办了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宗旨为“宣传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促醒女子加入劳动运动”,其创刊号为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大造舆论,“促醒”道: “我们既然知道我们不应该永远是弱者,为什么屈从环境,甘受他人支配,不起来打破呢?”
中国共产党对近代妇女运动的困境有深刻的洞察。深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面对民族危亡的时艰,决定了实现妇女解放不是“独立议程”,必须与民族救亡图存紧紧相连。
“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振聋发聩的论断,将“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相融相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道路抉择与价值追求。
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村的一处农家小院,曾经“风云激荡”。
在这个小院,中央妇委会动员解放区妇女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组织妇女支援解放战争、筹备参加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组织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筹备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五件大事”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有了一个荣耀的称呼——“半边天”,有了一个独特的精神标识——“四自”精神。
“报告主席,我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为我国首位女性‘01’指挥员。”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驻四川部队某基地看望慰问官兵,在队伍中的张润红向总书记报告了自己的志向。
“‘01’指挥员,能够承担这样的科研重任,这个也是我们国家妇女事业的一个标志,我也希望你能够早日实现目标。”总书记高兴地鼓励张润红。
新时代,一项项“妇女事业的标志”,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将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相联结,标定了妇女事业新的历史方位。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一文明新形态中,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2021年,“建设女性友好型城市”纳入长沙“十四五”规划,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女性就业创业、营造友好文化氛围……实现了以“女性活力”激发“城市动力”的良性循环。
一个城市的“友好探索”,背后是党和国家的坚定承诺: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连续三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列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我们要不懈努力,为妇女事业发展开辟广阔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广大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印度尼西亚布拉维查亚大学学者菲特里·哈里亚纳看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等论述,契合各国女性对平等与发展的普遍诉求,让她深受触动,“期待习近平主席在这次峰会上提出更多增进妇女福祉的新理念。”
2024年3月,在出席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8届会议后,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巴胡斯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感谢中方致力于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妇女全面发展,以及对今后全球行动的支持,期待中国在北京+30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今天,我们再次回首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的光辉历程,凝望广大妇女在党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史长卷,愈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必将走向新的天地。
(二)
“妇女在中国有很高地位,这是国家特殊政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西班牙。费利佩六世国王同习近平总书记探讨治国理政经验。
“二者兼有。”习近平总书记同他讲起花木兰、穆桂英的故事,讲起人民币票面上的女拖拉机手。
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许多“女性第一”,这并非偶然。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给中国留下了独特遗产,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将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参会的外国妇女代表热情洋溢地评价:中国让全球看到了性别平等从理念走向制度的切实可能。
从“革命理想”到“基本国策”,人类社会对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崇高追求,在中国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基本国策作为政策制定、实施、协调的上位性依据,既有倡导价值,也有约束功能。“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促进男女两性权利、机会和结果的平等”,在制定政策、出台法律、编制规划、部署工作等诸多顶层设计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是提高妇女地位的关键路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接续制定妇女健康、教育、劳动、参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权益目标,首次增设“加强家庭建设”专节。
2023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妇女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受教育和参与经济活动权利得到有力保障,社会保障水平、司法保护力度持续提高。
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妇联组织联动、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妇女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已深度嵌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坚定的国家意志,清晰地投射在中国妇女事业的历史性成就之中。2024年高校在校生女性占比超过一半,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女性在就业人员中占比43%,6.9亿妇女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男女平等”从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一件件具体可感的民生福祉。
去年4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的一项新政策,受到广泛赞扬。当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发布:青年项目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较男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后延5年。此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项目已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
对于近4000万女科技工作者而言,男女平等不仅仅是“年龄放宽”,更是涵盖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孕哺期权益保障的全方位政策支持。
人人得享人权,是人类最大的道德期盼。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均设立“妇女权益”专节。妇女权益就是基本人权,它不仅活在抽象的理论之中,更活在大众的烟火日常里。
“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奥地利诗人傅立特揭示了暴力在亲密关系中的隐蔽起源。
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是1995年世妇会《行动纲领》中确定的12个优先关切领域之一。30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暴力,推动妇女人权保障落地落实。
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这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改变了将家庭暴力单纯视为“家务事”的陈旧认知,女性的维权困境,有了精准的法治回应。
19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在30余年后得到第三次修订,被称为是一次“大修”,进一步完善了妇女人身和人格权益保护、反拐机制建设,以及预防和处置性骚扰、性侵害和家暴等内容,回应了社会关切的诸多热点问题。
2023年1月1日,新法实施当日,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人民法院依据该法发出了全国首份“保障妇女隐私和个人信息”人身安全保护令。
今天,中国已构建起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法治保障体系。国家层面和31个省(区、市)建立了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促进从法律政策源头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比起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被奉为“人权圣经”的空洞口号,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实践,对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来说,其获得感要真实得多。
巴基斯坦妇女萨娜今年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女性能力提升研讨班,参观义乌商贸城时,惊喜地发现这里约65%的商户是女性,她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为妇女提供的资本通道、市场对接与技能培训体系模式,堪称全球各地赋权实践的可复制蓝图。”
30年历久弥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之举,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带来的持续社会变革和价值引领,充分释放妇女价值、激发妇女力量,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
“有事就去找妇联”,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三顺店社区,这是当地妇女群众口耳相传的一句话。
2015年,三顺店社区在全市率先进行“会改联”,选举产生37名妇联执委。2023年组建网格妇女小组,48名巾帼“领头雁”化身妇女“贴心人”。随之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妇联,将10个女性领办的社会组织纳入,为妇女提供专业培训和项目指导。
“会改联”“区域化”“破难行动”……一系列改革举措紧密衔接、步步深入,基层妇联组织和人员力量倍增,妇女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改革,刀刃向内,摒除积弊,催生活力。一度,这个被妇女群众亲切称为“娘家人”的组织,也面临机关化行政化、组织覆盖率不足等问题。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提出“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为妇联改革指明方向。
“改革前,妇联主席经常唱‘独角戏’,现在我和执委们一起跳起了‘集体舞’。”甘肃张掖梨园村妇联主席李亚玲感触很深。
从摩洛哥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两年的湖南工商大学留学生萨拉,对中国健全的妇女组织体系惊叹不已:“这里的每个社区都有妇女联合会,很多工作人员为妇女儿童服务,这真是太棒了!”
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增活力,妇联组织着眼强基固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身边一个家”,形成了覆盖更广、韧性更强、弹性更足的组织形态。
如果对群团组织来一场灵魂拷问,也许最该问的就是当党需要你振臂一呼,带领群众跟党走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会跟你走?作为有着鲜明红色基因、鲜亮政治底色的妇联组织,为党守好妇女群众的心,就是最根本的政治责任。
在安徽合肥,一支以“守心”为名的巾帼宣讲团,刚组建两年就在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中声名鹊起。
9月底的安徽艺术学院,一场构思巧妙、感人至深的宣讲火热进行。“守心”宣讲团成员以《花开中国》为“链”,串联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合肥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舍生忘死、向险而行,中国好人、“袖珍妈妈”彭霞身残志坚、救助贫困学生的故事。悠扬婉转的歌声,娓娓道来的讲述,令青年学子心潮澎湃,掌声经久不息。
江西省萍乡市高滩村,一抹“巾帼红”成为偏远山村里最温暖的底色。52名妇女小组长自发组成巾帼志愿服务队,在传统节日送温暖,以柔性力量化干戈,带领村民闯“云”端、增收益、靓家园,成了乡亲们的知心人、暖心人、领路人。
在河北省妇联木兰婚姻调解室,王素满轻声安慰刚走出婚姻困境的小梅。“陷在抱怨的情绪里只会伤害身体。多想想积极的事情,重新出发。”像王素满这样耐心为婚姻家庭“会诊、把脉、治疗”的“木兰婚调员”,在河北省有5万余名。
“守心”,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象在思想引领的“精准滴灌”里,落实在与妇女群众“零距离”的联结中,让“娘家人”的温暖穿越行业、地域、群体的界限,抵达每一位妇女的身边。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新领域建立妇联组织的力度,实现全覆盖。
妇联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精准回应妇女现实需求,加大“三新”领域组织建设力度,打破传统工作边界、破解服务覆盖难题,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去年,理想汽车公共事务部高级经理王小妹又多了一重身份——企业妇联主席。她带领女职工将细腻的感知力转化为产品研发与用户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从“功能驱动”向“情感共鸣”升级。
目前全国“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已达50余万个,引领、服务、联系千行百业的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23年召开的中国妇女十三大明确提出,要锻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妇联组织。纵深推进妇联改革,需识环境条件之变,应重点难点之变,求方法路径之变,在“深化”上做文章,在“有效”上下功夫。
从2015年至今,妇联改革已走过10年。然改革未有穷期,尚需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如同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
(四)
时代的洪流中,千千万万个妇女,长吟短唱,谱写出中国妇女发展和进步的壮丽史诗。
1952年,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英姿勃发驾机飞过天安门上空;1980年,浙江温州的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户;1984年,陕西农民牛玉琴挺进毛乌素沙漠种草种树,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历史奇迹 ……
她们冲破观念的藩篱,走出世俗的桎梏,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新的人生坐标,用“四自”精神塑造着自己的形象气质。
9月的云南丽江,山花烂漫,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迎来新的开学季。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女生们的宣誓再次响彻云霄:“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2022年,重返公众视野的李子柒,继续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她对女性的生命价值有了新的感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安静生长,最终开出那朵独一无二、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花。”
在时光的洗练中,女性不断更新着对世界、对生命提问的能力。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的时代,中国女性用怒放的生命为自己出彩的人生奔跑,为家国的责任勇敢担当,也把她们的信念和行动编织进社会的肌理。
“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写照。
“燃灯校长”张桂梅,矢志不渝用知识点亮山区女孩子的未来;“草原绣娘”白晶莹,巧用一根绣花针刺破贫困;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用一年多的时间将当地的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至2.71%,而她的青春最终定格在扶贫路上……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10名楷模,女性占据半数。亿万妇女以勤劳之手刨开穷困的硬土,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播撒致富的种子,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岁月泱泱,中国女性铿锵的足迹,印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病毒克星”陈薇以钢铁战士的血性和本色,诠释了真正的国士无双。“00后”援鄂护士刘家怡,一句“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的朴素心声,感动中国。同心抗疫的三年里,成千上万名中国女性,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换来山河无恙。
个体的价值,唯有嵌入时代的星河才更加璀璨;女性的力量,唯有融入民族的奋斗才更具分量。
春光明媚的三月,对于女性,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时间刻度,既有庄重的纪念,也有芳华绽放,更饱含着深沉的鼓励和期望。
“希望广大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202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妇女殷殷寄语。
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是时代使命的召唤。
中国商飞公司C929宽体客机总设计师赵春玲,向着国产商用飞机研制“新高峰”不断攀登。她说:“岗位在变、角色在变、遇到的难题难关也在变,但我矢志蓝天的梦想和无所畏惧的劲头不曾改变。”
刘洋、王亚平、王浩泽,接续挑战,将中国女性探索太空的梦想写在浩瀚星空。“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降低门槛”,在一堂堂航天科普中,女航天员点燃了更多女孩子的“飞天梦”。
“敦煌女儿”樊锦诗,60余载扎根大漠,用生命守护莫高窟,主导建立的“数字敦煌”工程,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她说:“如果还有下一生,祖国的需要依然是我的志愿!”
大国重器,巾帼担当。人工智能、远洋深潜、生命科学……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占比45.8%的女科技工作者,心怀家国,奋楫笃行,勇闯“科研无人区”。
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望。
“老阿姨”龚全珍,将“将军夫人”的身份活成了“人民公仆”,服务群众、助学助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他人,一个个“龚全珍”式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赣鄱大地。
“90后”初雯雯,在家乡创立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发起保护河狸等野生动物系列公益项目,带动牧民参与,让生态保护成为乡村新风尚。
“豆腐姑娘”李福贵,用瘦弱之肩挑起家庭重担,用小货车架起乡间便民服务,在辛苦奔波中让人们看见乡土中国的质朴与温暖。
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是新征程上该有的模样。
“越剧小生”陈丽君,深耕传统,锐意创新,为了再现贾宝玉经典形象,反复排练“滚落台阶”的高难度动作,以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让古老越剧焕发新生。
“种米姑娘”陈雨佳,在金秋时节和村民一起开镰收割水稻、网上直播卖米,她说:“不只是种好一粒米,还要让这片土地火起来。”
“97村长小芳”,用年轻人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带着三家村的老年人向幸福生活“奔跑”,为“一无所有”的家乡创造出多个“前所未有”:第一个电影放映室、第一个图书室、第一个“我们的餐厅”……
毛泽东曾说:“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新时代的中国女性和着民族复兴的脉动,在平凡日常中托起一个更具温度、充满活力的中国。
“花开中国,千朵万朵/每一个姑娘都是最美的颜色/奋斗吧,绽放最灿烂的焰火/让中华气韵深远绵长蓬勃……”一首《花开中国》正在大江南北传唱,根植于每位女性的心田。
“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女性,赤子其人,寸心如丹,正在用智慧和力量,纤毫毕现描绘新时代的壮美图景。
(五)
一株小小的中国菌草,被誉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2019年,生活在非洲莱索托的西奥艾赫拉参加了中国援助的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在中国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收入大幅提高,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有了保障。
西奥艾赫拉的人生转折,是中国菌草技术助力发展中国家妇女成就梦想的实例,也是中国妇女事业成功经验国际化的生动体现。如今,小小的中国菌草已在106个国家落地生根,为众多妇女铺设了就业创业的坦途,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燃起希望之光,照亮了全球妇女事业前行之路。
“蒙内铁路让我们有机会证明女性可以承担重要工作。”达玛丽斯今年29岁,来自肯尼亚东南部马库埃尼郡,2022年成为蒙内铁路首位女性调度员。
“去内罗毕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列车是什么样子。”达玛丽斯笑着说,“当我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的工作时,她震惊不已。”
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迄今已培养出大约2800名肯尼亚标轨铁路技术人才,达玛丽斯是佼佼者之一。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在全球妇女事业中展现大国担当,聚焦发展中国家妇女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为她们送去发展的“金钥匙”。
“什么是跨境电商?”“我们在技术设备无法到达农村的情况下,该怎么办?”……9月中旬,商务部主办的中非妇女官员能力建设研修班和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女性能力提升研讨班上,学员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迫切地想找到数字赋能的新路径。
用手机不停拍拍拍的格萨巴贝计划着将在中国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回去后与姐妹们分享,帮助自己国家的女性更好地创业。
非洲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你培养一个女人,就是培养一个家庭、一个国家。”
2024年,湖南省妇联发起实施的“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木薯种植、杂交水稻推广、母亲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以来,已培训近1900人,帮助1150人就业,改善了950个家庭的生活,大批妇女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实施100个“妇幼健康工程”、100个“快乐校园工程”,推出住房、乡村道路及技能培训等“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一一兑现,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让每个妇女和儿童都沐浴在幸福安宁的阳光里。”中国提出愿景,也努力帮助实现愿景。作为一个和平大国,中国呼吁将性别视角贯穿和平进程始终,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关注妇女需求,并支持妇女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积极作为。
在一次女性专场义诊中,中国第二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医疗分队的高妍接诊了一名怀孕4个月的村民。高妍不仅为她做了全面的超声检查,还耐心讲解孕期护理知识。当屏幕上第一次出现胎儿心跳的画面时,孕妇激动得热泪盈眶。
“和平不仅是停止枪声,更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高妍说。中国先后派出的1200余名维和女官兵、100余人次维和女警,以女性细腻的沟通力、共情力,增强了当地民众对维和行动的信任,许多人被驻地儿童亲切地称为“中国妈妈”。
每当灾难来临,妇女儿童首当其冲。她们是最需要援手的脆弱群体。
“有了这些房子,我们能安心入睡了。感谢中方的帮助。”尼亚孔古说。两年前,突如其来的洪水和泥石流夺走了她的家园,“是这所房子让我重新站起来。”
2023年5月,刚果(金)卡莱亥地区发生严重暴雨灾害。从打造安置房到架设桥梁,从提供生活庇护到保障出行交通,中国援助为刚果(金)灾区女性托起新的希望。
2023年,在孟加拉避难的28岁罗兴亚难民蒂拉尔,收到了中国和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女性卫生用品包,她说:“这简直是太幸运了!”
在蒂拉尔居住的难民营中,超过一半的难民是女性,但经期卫生问题却一度难以解决。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国难民署为她们提供了12万余个女性卫生用品包,为保证她们的健康和尊严提供了重要支持。
跨越山海,从理念播种到实践开花,从经验共享到合作共商,中国以务实的行动为各国妇女送去温暖与希望,为最脆弱的群体撑起一片晴空,诠释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情怀。
“世界的发展需要进入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轨道,妇女事业是衡量的重要标尺。”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妇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方的看法。
男女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乎人类文明和尊严,关乎留给子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今天,距离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只剩下5年时间,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全球尚有超过6亿妇女和女童深陷冲突战乱,20亿妇女和女童缺乏社会保障。地区冲突、气候变化、数字鸿沟、贫富分化等全球性问题都在拉大男女两性的差距,妇女发展成果面临停滞乃至倒退的风险,亟须国际社会形成合力、携手应对。
30年前,北京世妇会闭幕当天,大会秘书长蒙盖拉夫人深情地将大会成果比作“我们的新生儿”。
30年后,年届八十的蒙盖拉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她感慨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正因如此,我呼吁中国女性更要融入世界,和其他国家的女性携手共进,因为你们确实走在了时代前沿。”蒙盖拉说。
“北京是一个转折点。”蒙盖拉曾这样评价当年的北京世妇会。
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起来,就是男女平等的一大步。唯有持续行动,方能共建共享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北京,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