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医变身红色特工:她在石家庄开的小诊所,战斗在敌人心脏!

2022-08-19 阅读数 48116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

小编要讲一个“传奇名医”的故事。



她的人生有许多个“第一”,

河北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新中国针灸第一人”;

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针灸大学;

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


她一生救人无数,

为中国革命和推动中医针灸事业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就是——

朱琏。


你或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

有一家诊所在石家庄可是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就是她创办的“朱琏诊所”。

朱琏诊所旧址(图源:石家庄党史网))


令人想不到的是,

这家小小的诊所,

竟是当时中共石家庄市委

最重要的联络机关!


像很多谍战剧的主角一样,

朱琏在人前是治病救人的“活菩萨”,

暗地里却是一位中共地下党。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传奇名医的

“双面人生”。


01

朱琏成为

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1909年,

朱琏出生于江苏溧阳南渡镇一个普通家庭。

她9岁上学,16岁完成高中学业,

然后借着姐姐朱瑞的毕业证书

报考了当地的教员,

因她们姐妹长相相似没有被识破。

她小小年纪便用稚嫩的肩膀

扛起家庭的重担。


两年后,

她拿着积攒下来的薪水

报考了苏州志华产科学校,

这成为她行医之路的起点。

毕业后,她到上海普善医院当医生,

不久成为妇产科主任兼司药主任。


朱琏

1929年冬,

陶希晋、许闻天等发动了溧阳暴动,

遗憾的是,暴动很快遭到镇压,

陶希晋被通缉,只好逃往上海避难。


身处困境之时,

经同学介绍,陶希晋结识了同乡朱琏。

共同的革命理想促成了

这两位热血青年的缘分,

他们结成了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1932年,

正太铁路收归国有,

作为石家庄党组织的摇篮,

一群追求光明的有志青年云集在这里,

其中就包括陶希晋和妻子朱琏。

陶希晋在正太铁路局当了文书,

朱琏则在正太铁路医院当了一名医生。


朱琏对正太铁路工人的

革命斗争精神十分钦佩。

她到正太铁路医院当医生后,

待工人如亲人。


当时,

很多正太铁路工人的孩子,

都是由她接生才来到人世的。

尤其是那些难产的孕妇,

通过她的接产,母子都平安无恙,

许多孩子都认她当干妈。

工人们尊敬地称她“朱琏大夫”,

妇女们亲切地叫她“朱琏大姐”。




1933年,

正太铁路工会建立,

朱琏担任宣传委员。

她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树立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1935年,

原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刘汉平

来到石家庄开展工作,

以开办日语训练班的名义

在正太铁路进步职工中宣传马列主义。



经他介绍,

朱琏和陶希晋夫妇二人

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链成为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朱琏与丈夫陶希晋


02

“朱琏诊所”里

上演“谍战大戏”


1936年1月,

朱琏接受了上级组织

交给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

就是建立“朱琏诊所”。


1936年3月1日,

石家庄西横街爱华里一号

(今石家庄南小街附近),

鞭炮轰鸣,人声鼎沸,

“朱琏诊所”在一座民宅隆重开张。


从开张这天起,朱琏诊所就承担起

“搞好医务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掩护党的工作”的重任,

这也决定了朱琏的“双重身份”。


朱琏诊所外景

马路这边,朱琏诊所刚开张,

马路那边,一处宅子里

便出现了一些鬼鬼祟祟的特务。

他们打扮成走街串巷的货郎,

化装成敲铜打铁的匠人,

紧紧地盯着朱琏诊所里的动静。


朱琏夫妻二人冷眼旁观,

沉着应对,

硬是没叫特务们占着什么便宜。

朱琏还是像从前那样,

背着药箱到工人宿舍区巡诊,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为了争取革命力量,

朱琏以柔克刚,

即便是上门看病的特务军警,

她也一律笑脸相迎认真诊治。

久而久之,

就连这些原本心怀鬼胎的特务

也真心真意地感激朱琏。


每次搜查开始之前,

都有人偷偷来通风报信,

或干脆在诊所门前贴上“查讫”纸条,

表示这里没问题。


然而外人绝不会想到,

这个小小的诊所正是

中共石家庄市委的秘密机关——

党发动群众对敌斗争的指挥部。


当时,不少党员和党的负责同志,

都曾在这里藏身。

他们以公开身份做掩护,

在这召开党的会议,

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党的文件也存放在诊所,

由朱琏精心保管。


朱琏在诊所前留影朱琏诊所就是这样

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开展工作,

从没出现过一星半点的问题,

堪称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

平、津失守以后,

从那里转移到太原的地下工作者,

很多都是由朱琏诊所负责完成转送的。


朱琏先后任

中共石家庄市委委员、

平汉线省委妇委委员。

她一人肩负多职,

既要应付寻医问药的日常工作,

又要负责党的秘密联系和活动安排,

还要协助丈夫编辑《北风》杂志,

转发北方局《火线》等党内刊物,

经常在晚上编写稿件。


由于当时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很少,

朱琏、陶希晋还要

把诊所的收入和工资拿出一部分,

作为党组织的交通费、服装费和宣传费。

朱琏甚至把自己的丝织品改制成领带,

供地下工作者化装时使用。


朱琏诊所在严酷的斗争中,

成为我党组织联系、发动群众的

桥梁与枢纽。


03

当选妇女抗日救国会主席

独闯国民党军部扬威名

朱琏通过看病、接生的机会,

不断向各界人士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妇女解放的革命道理。


由于她医术高深,

热心解除病人痛苦,

又善于做统一战线工作,

团结了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

她的威信越来越高,

在石家庄的影响越来越大。

朱琏在诊所

1936年8月,

日军侵犯绥远,

全国人民开展了援助绥远军队抗日运动。

石家庄市委发动各界人民

组织成立公开的抗日救亡组织——

“石家庄各界慰劳前方将士联合会。”

朱琏当选为常务委员,

负责医药、卫生和妇女工作。


接着,

朱琏提出组织成立

“石家庄妇女抗日救国会”,

立即得到了石家庄各界妇女的热烈响应,

朱琏被选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席。


石家庄人民的抗日热情大大调动起来,

抗日支前活动迅速高涨。



石家庄人民的抗日热情

使国民党反动地方当局大为不安。

1937年8月初,

国民党李默庵的部队进驻石家庄,

责令石门公安局禁止群众组织抗日团体,

改组“石门各界抗日救国会”

为“石家庄各界抗敌后援会”,

随后又解散了各界妇女、工人、

学生、青年等抗日救亡组织。

石家庄抗日救亡运动转入低潮。


朱琏与石家庄妇女抗日救国会成员

但是,

已经燃烧起来的革命烈火

是不会被敌人的镇压轻易扑灭的。


朱琏根据市委关于

“由妇女打冲锋,

首先恢复各抗日救亡组织”的指示精神,

带领石门各界几百名妇女,

有工人、市民、职工家属,

也有商店店员和资本家小姐、太太们,

发起请愿行动。

她们一路上高呼口号,

浩浩荡荡直奔李默庵的军部请愿。


大家聚集到军部门前,振臂高呼:

“要求军长讲话!”

“我们坚决不当亡国奴!”

“恢复妇女抗日救国会!”

大家当场推举朱琏为代表去见军长。


朱琏从容不迫,

只身一人进入国民党军司令部,

同李默庵进行谈判。


面对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朱琏大夫,

听着窗外妇女们激昂的口号声,

李默庵不得不同意

恢复妇女抗日救国会。


此后,石家庄抗日斗争的火焰

再一次燃烧起来。



04

为周恩来的演讲

当大会主持人


1937年9月,

周恩来、彭德怀赴保定

与国民党谈判时,曾在石家庄停留。


中共石家庄市委在劝业场影院门口贴出

“今日请抗日将领周恩来、彭德怀演讲,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的海报。

这场隆重的集会由朱琏主持,

周恩来、彭德怀为群众进行抗日演讲,

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周恩来还委派彭德怀等人

到朱琏诊所看望问候朱琏等地下工作者,

并嘱咐大家认真贯彻洛川会议精神,

团结各界进步力量,

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做好群众工作。

随后,朱琏等人领导、发动群众,

夺回了石门各界抗日救国会的领导权。


朱琏爱国抗日的行为

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仇恨,

他们摘掉朱琏诊所的牌子,

增派特务监视诊所活动。

朱琏时刻有被反动当局暗杀的危险。


根据平汉线省委的决定,

1937年9月底,

朱琏带着所有的医疗器具

随陶希晋率领的正太铁路工人游击队一起,

西上太行,参加抗日。


刘伯承派人在娘子关迎接他们,

并任命朱琏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卫生部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

朱琏率领医务人员

在战场上救护八路军和友军伤员,

被授予“刚毅勇敢”女军医光荣称号。

后来,她又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等职。


朱琏在一二九师野战医院


05

毛泽东举杯

祝针灸万岁


1942年1月1日,

朱琏被任命为军委总卫生部门诊部主任。

1944 年,朱琏在延安听了毛泽东关于

“西医要大众化,中医要科学化”的报告。

讨论时,她又听了任作田老中医诚恳的表白:


多年来,

我们用中医针灸治好了很多病,

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希望西医同志们来帮助我们提高,

找出其所以然来。


就是在那时,

朱琏和鲁子俊等人一道,

拜任作田老中医为师,

学习中医及针灸技术。


鉴于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

缺医少药,许多军民需要治病的现实状况,

朱琏利用自己所学的西医知识,

在虚心向当地老中医学习的基础上,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为当地军民解除了不少疾病的痛苦。

上至中央首长,下至普通百姓,

都对她交口称赞。


特别是在针灸方面,

她在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针灸的原理,

主要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部

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管理机能,

认为针灸刺激的

手法、部位与时机

是治疗的三个关键因素。



在临床上,

她发明了完全留针,

并总结确定了19个新穴位,

改革了指针疗法等,

开创了新针灸学。



朱琏的新针灸学

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

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

创造我国新医学的成功范例。


不管是战争年代,

还是和平建设时期,

不论行政工作多么繁重,

朱琏始终坚持用针灸为群众治病,

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朱琏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兼针灸研究所所长,

开展了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阑尾炎、

针灸对解除锑剂毒性反应等

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朱琏将多年的学识和经验

凝结为《新针灸学》一书,


由人民出版社于1951年3月发行。


朱德题写书名,董必武作序。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先后被越南、印度、朝鲜等


8个国家翻译出版。






1955年4月14日,

毛泽东在杭州刘庄接见朱琏,

结合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与针灸的科学性,

谈了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

丰富与充实现代医学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

研究针灸对医学理论的改革

将发生极大的作用。


4月15日,


朱琏受邀与毛泽东共进晚餐。

开饭了,菜有几盘,却不奢侈,

大家都举起面前的酒杯。

毛泽东也站起来,举杯说:

“今天——”他沉吟着,

“该说什么祝酒词呢?”


有人说:

“今天祝各界大团结万岁。”

毛泽东说:

“不是。今天——是祝针灸万岁!”

毛泽东接着说:

“针灸不是土东西,

针灸是科学的,

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


在中央的关怀下,

朱琏办起了外国医生针灸班。

这些医生学成回国后,

在不少国家引起了针灸热。


朱琏为国际友人针灸







1958年4月,

毛泽东在广州又一次接见了朱琏,

见面第一句话就问:

“办了针灸学院吗?”


毛泽东一直关心针灸研究的发展

使朱琏深受感动。

她更加坚定了

学习和研究针灸的决心。



06

董必武为她赋诗:

我邦古医术,赖尔好宣扬


1960年,


陶希晋从北京下放到广西

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副主任。

朱琏也随之到了广西,

任中共南宁市委常委兼副市长。



1961年,


朱琏在南宁市委的支持下,

创办了南宁市针灸研究组,

成为广西独一无二的针灸研究机构,

运用她的新针灸理论和独特的手法,

为人民群众开展诊疗服务,

很受欢迎。


朱琏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利用现有的设备,

开展针灸的科学研究工作。

她亲自带头开展了

针灸治疗风湿热引起心肌炎、

针灸治疗急性肝炎、急慢性胃肠炎、

口腔溃疡、慢性咽炎、哮喘等

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



1965年12月30日,

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

在广州参加广东省迎春招待会后,

右侧面额发生剧烈疼痛,

医生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服药未见效果,

言语、进食都困难。


1966年1月5日,

自治区党委领导电话通知朱琏说:

根据中央办公厅的意见,

请你带个助手,

今晚飞广州为董老治病。

当晚,朱琏带着她的学生王登旗

乘专机飞抵广州,

直奔董老住处。


董老是陶希晋、朱琏的老领导。

董老见朱琏来为他治病,

非要起来接她,被朱琏劝阻了。


经过诊断,

朱琏定下了治疗原则:

清理外感,调理肠胃,解除疲劳。

她确定针一个穴位,留针半小时,

温和灸两个穴位,均为10分钟。

治疗后,病人又安静休息,

下午感觉轻松多了。


至1月9日,

董老疼痛缓解,

可以进食,语言顺畅,

情绪活跃,交谈自如。

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高兴,

纷纷感慨针灸的神奇。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朱琏通过针灸,

彻底帮董老解除了病痛。





1966年3月间,

朱琏又受邀进京,

为董必武和谢觉哉老人治病,

顺利完成任务。

董老曾赋诗给她:

万里传针灸,能人遍市乡。

随身带工具,行箧即药囊。

大众皆称便,孤贫更不忘。

我邦古医术,赖尔好宣扬。



07

离开近半个世纪后

她又“回到”革命热土石家庄


从1961年起,

朱琏便在广西大力开展针灸的

教学、研究和临床工作,

多次应广西中医学院等的邀请,

开展针灸专题讲座,

为广西培养了大量针灸人才,

使中医针灸在广西薪火相传。


2021年4月1日,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宁市针灸研究所)开展“缅怀红医朱琏 传承朱琏精神”主题活动,深切缅怀该院创始人、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当时,

她和丈夫陶希晋的工资

在广西属于第一梯队,

但他们的生活却很节俭。


日常吃的是籼米饭、面条、

玉米、红薯、芋头等。

衣服鞋袜,能补则补、能穿则穿。

在拆开的香烟盒上写信,

把旧信封改造一下接着寄信用。


但对待遇到困难的同事和下属,

他们每次都慷慨解囊,

众人无不为之感动。

《新针灸学》的稿费

都被朱琏捐献了出去。

她说:

国家给我们的工资已经不少了,

稿费就用不着了,

还是交给国家吧。


1976年,

在朱琏的多方努力下,

南宁市针灸研究所成立,

她亲自担任所长。


同年3月,她又主持创办了

“南宁七·二一针灸大学”,

这是我国第一所针灸大学,

朱琏任校长并亲自授课。

此时她已年届七十,

每天仍在为新中国的针灸事业

奔走、操劳。


1978年初,

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

朱琏突发脑血管出血,陷入昏迷。

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但不管是在医院治疗时,

还是康复后在家疗养时,

朱琏都忘不了《新针灸学》一书

第三版再版书稿的编写工作。


她昼夜赶写书稿,

终因用脑过度,

再次引发脑血管大量出血。

1978年5月18日凌晨5点,

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

她为之奉献一生的世界。


她去世后,

朱琏遗嘱整理编写小组继续努力,

最终完成了《新针灸学》第三版的书稿,

并于1980年出版发行。


她的遗嘱中,

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入党的,

当过那里的第一任妇女会长,

我死后将一部分骨灰存到

石家庄革命公墓,

我要和石家庄人民永远在一起……”



这位石门女杰、巾帼英雄,

在离开石家庄近半个世纪后,

又回归并长眠于这片

她投身革命、战斗生活过的热土!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朱琏塑像如今,

朱琏和她的朱琏诊所,

都已在历史风云中杳然远去,

但她一心为民、不怕牺牲、

英勇奋斗的精神,

以及宝贵的针灸遗产,

依然在石家庄大地上长久地传扬!


来源:北洋之家、红果记忆、河北省英烈纪念园、河北共产党员网、石家庄党史网、《党史博采》、《中国中医药报》等

编辑:唐天喜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