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这对湖南双胞胎姐妹,分别考上北大清华

2022-08-03 阅读数 22117

姐姐杨斯琪,考上北京大学;妹妹杨斯仪,考入清华大学。

消息传出,她们的老家石门县蒙泉镇将军山村沸腾了,镇村两级前几天专门为姐妹俩办了场表彰会,正在重建的杨家老屋也挂上了大红花。

T恤、运动裤加球鞋,扎着高马尾,姐妹俩戴同款眼镜和手表,几乎一模一样的长相,配上一模一样的装扮,令人有点“傻傻分不清”。

1.png

▲学霸姐妹花

互帮互学,一起查漏补缺

这对“学霸”姐妹毕业于石门县第一中学,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但她们的感情非常好,连走路都总是相依相偎。姐妹俩回忆,自记事起两人就很少发生矛盾,她们有着双胞胎的特殊默契,连口味到审美都惊人一致。在学习上,两姐妹从小也都一直名列前茅,全校排名不相上下。两人总是互相分享掌握到的解题决窍,一起研究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在高中阶段的寒暑假,她们没有去任何补习班,两个人互帮互学,一起查漏补缺。

谈到学习心得,姐姐杨斯琪说,学习一定要有计划,每天要掌握哪些内容,都要分类安排好。“心态要好,要重视错题集,遇到问题及时分析调整。”妹妹杨斯仪补充。两人对学习都很有规划,并且都保持了高度的自律。高中三年她们都保持同样的作息,每晚十一点半准时睡觉。不打疲劳战,保证课堂上精神饱满,思维全程跟着老师走。

“姐妹俩有着优秀学生意志坚定、勤奋刻苦等共同特点,更有沉稳心静、志向远大、志行合一的独有品质。”石门县第一中学副校长唐汇元对两姐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时刻陪伴,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

“我的陪读生涯完美结束!”7月24日,妈妈徐俊在朋友圈更新消息。这天,是两个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2.png

▲一家四口的幸福合照

此前的7年多,日复一日,数年如一,她顶风冒雨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做饭、送饭、陪伴,对于她来说,独自陪读孩子的7年多,是一场艰辛又愉悦的长跑。

“孩子听话,圆了我的大学梦!”父亲杨生文因之前家里条件差,初中毕业就南下打工。在工厂流水线工作多年后,他与同为初中学历的徐俊相识并结为夫妻,“打工也只能干流水线,吃够了没文化的苦。”

2004年,双胞胎姐妹出生,辗转到山东务工的杨生文也没有回家。家中一下添了两口,高兴之余,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家境不好,但在教育子女上,夫妻俩观念一致: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

徐俊在老家一手把孩子带到3岁,可以上幼儿园了,又举家搬到广州。租房安家,一住就是8年。“带娃挣钱两不误。”夫妻俩勤奋肯干,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日子越过越好。

上小学时,姐妹俩成绩都是数一数二,“小学阶段每天都守着她们做作业,不能抄,不完成也不能玩。” 徐俊回忆。

孩子上5年级时,夫妻俩考虑到异地高考户籍问题和老家的基础教育有优势,便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徐俊带着女儿回石门就读。回来后,姐妹俩没有不适应,仍然是妥妥的“学霸”。几乎所有教过姐妹俩的老师都感慨“是两棵读书的好苗子”。

“农家娃娃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徐俊从此便一心一意陪伴。她坦言自己是“严妈”一枚,对女儿们的学习、生活全面管理,要求都不低。

展望大学生活

“假期我想报游泳班,姐姐说她也想学游泳,就这样一拍即合都报了游泳班。”妹妹杨斯仪告诉记者。

于是高考完的第三天,姐妹俩就开启了自己的“假期”生活,上午学游泳,下午学计算机编程。“晚上,我们俩偶尔也会相互监督学习英语,毕竟大学入学还要考试。”姐姐说,有时候也会看看英语电影,放松一下。

当问起学习秘诀的时候,姐妹俩表示,主动学习,不懂就问,抓好课堂时间最重要。

8月15日,杨斯琪、杨斯仪姐妹俩便要踏上北上的列车,奔向她们向往已久的大学。

“高中期间没有出过石门县,这次准备先去广州陪奶奶,然后一起去北京上学。”

关于未来,学医学专业的姐姐杨斯琪对北大校园充满期待,想结识到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人才,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不断提升自己,希望今后在药学和临床医学方面做出贡献。妹妹杨斯仪则想着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或者是比赛,更多的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以后在建筑方面有所成就。


来源:综合自常德日报、潇湘晨报、红网、三湘都市报等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