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妈和三代党员之家

2022-06-17 阅读数 27295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江昌法

在长沙市望城区湘陵小区,95岁的王晶心是一位明星“娭毑”,她常年衣着严整,迎面走来,总能看见她胸前左上角闪耀的党徽——这是一个入党近50年的老党员,一个三代党员之家的大家长。在这个家里,17名成年人中,共有12名党员。

与世界上的每一个家庭一样,这个特殊的党员之家同样也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让他们度过风雨的,正是从革命年代就养成的党员信仰和好家风。

这个革命家风从何而来?如何建立?这要从1946 年一对革命夫妻的故事说起。

微信图片_20220615091917.bmp

终身自律的革命夫妻

王晶心是东北人,参加革命早,解放之前她就是村上的妇女队长,丈夫闫德喜参军,她就家里家外一肩担。村上编席子,就数她编得最快,下地薅草,也是她薅得最利索。

虽然没上过学,但凭一股子干劲儿,几年后,王晶心被选上到乡镇当妇女干部正式参加工作。后来,夫妻两人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湖南湘西,闫德喜进入当地军工企业,王晶心则经过学习培训,担任了企业的妇产科医生。

尽管王晶心的身份是职工医生,但那个年代,医生紧缺,王晶心有一大半的时间走访在乡镇之间,为村里人看病。孕妇生孩子情况紧急,王晶心常常在后半夜里接到求助,便黑灯瞎火地往山里赶。山里的枝刺划得人脸疼、手臂疼,她也都顾不上,一个劲地往前冲。有个产妇因当地接生婆没有处理好,伤口严重化脓,王晶心便跑了半个月,到她家给她换药。有的家里产妇和孩子营养短缺,她就把自己家里的食物给人家里送。

这对革命夫妻,妻子是将家里东西往外送,丈夫是坚决不往家里拿。有段时间,闫德喜担任企业的组织部长,在外人看来人事大权在握,不少人起了心思,往家里塞东西。为了防微杜渐,这对夫妻从不接受别人请吃的一顿饭,对部分熟人朋友求办事的请求,他们总是铁着脸拒绝。夫妻俩无论是60年“钻石婚”,还是70年“白金婚”,或是70、80、90大寿也从没办过宴席请客。

86岁时,闫德喜重病晚期,药石无医。作为离退休老干部,本来,他的医疗报销不成问题,完全可以住进重症监护室,不仅有人全程监护,对于家人来说负担也轻得多。但王晶心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事,不应该麻烦组织,因此,她独自承接下了照顾老伴的任务。三个多月,她天天晚上守在老伴的身边,从没有抱怨过一句,周围的病友都对这个坚强的老太太竖起了大拇指。

闫德喜病逝前,只交代儿女三件事:“不给组织添麻烦不开追悼会;交上最后的党费,交齐全年;子女们谁照顾妈妈,现在就给我保证。”四个儿女围在床边,泪流满面,发誓一定照顾好妈妈。

微信图片_20220615091844.jpg

三代党员之家的家风传承

王晶心最骄傲的事,就是四个儿女都成长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四个小家庭也都是党员之家,有一位还是党委书记。第三代的三对孙辈家庭,夫妻双双是党员。

“妈妈是旧社会长大的人,吃过旧社会的苦,对党的情感深厚。在她的教育下,我们都是信仰坚定的人,我们兄弟姐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立志一定要积极入党。” 王晶心二女儿闫玉兰说。

在这个三代之家,党员的优良作风在不同时代体现出了不同的风采。王晶心的大女儿闫壬坤,党龄51年。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一生救死扶伤,还曾作为援非医疗队专家,出国援非两年。

二女儿闫玉兰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作家,研究家庭教育多年。她还担任了岳阳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作为党员,我认为就是要把党的优良作风渗透到工作中,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闫玉兰说。

艰苦奋斗的党性教育也培养了四个孝顺子女,四个儿女对父母一直是争相照顾,不用排班,谁有空谁来,不分彼此,父母缺什么主动去买来。四姊妹从小到大,特别齐心又和睦,从未有过红脸争执。这个和睦家庭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五好家庭乃至全国最美家庭。

如今,闫玉兰投身于家庭教育事业,还成为了温暖教育发起人。“这一切都与我母亲,和我的家庭氛围有关。” 闫玉兰说,正是父母的从小教导,让她看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她选择投身家庭教育事业。

“这是一个美好的循环。”闫玉兰说,母亲王晶心和父亲闫德喜播下了一个好家风的种子,这个种子最终结成了一个家庭教育研究者,而闫玉兰又把这个种子播撒向更多的人。


来源:今日女报

编辑:俏俏

二审:唐天喜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