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上梅红”:楼栋微治理,女性大作为

2022-01-06 阅读数 36324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2021年12月29日,娄底市新化县上梅街道十字街社区,初雪还没有完全消融,路面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71岁的晏新民和61岁的刘雪朗结伴走在社区里捡垃圾,她们是新化县上梅街道“上梅红”楼栋微治理的志愿者,由于表现优秀,她们成为了各自楼栋的楼栋长兼妇女小组长。

2017年,为了有效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上梅街道党工委探索建立了“上梅红”志愿服务群众自治机制,创新“微治理”手段,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而街道妇联也及时地将妇联工作融入“上梅红”的工作中,带领辖区内的妇女姐妹们一起为基层自治奉献湘妹子的力量。

新化妇联 02.jpg

(初雪未消,晏新民(前)和刘雪朗就开始在街上捡拾未清扫的垃圾。)

居民成为治理主体

“黄芳主席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回忆起2021年12月21日,湖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黄芳在这里调研时的场景,晏新民心情依旧十分激动,当天,黄芳主席到十字街时,她正拿着扫帚和撮箕,在街道上清扫垃圾。

一旁的社区书记阳玲玲告诉记者,晏新民和刘雪朗是第一批“上梅红”楼栋微治理志愿者。

上梅街道位于新化县的老城区,是新化县传统的商贸重镇,街道内人员流动性大、治安形势复杂、安全风险隐患较多,基层治理迫在眉睫。

“当时,上梅街道真的就是‘脏乱差’。”上梅街道专职副书记苏莺记得,早在2016年,为探索基层治理,街道曾经实施网格化管理,将支部建立在网格上,但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网格化管理的效果并没有设想中的好。为此,街道党工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查找原因,“网格化管理只有网格员和网格联络员,力量薄弱,无法办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梅街道党工委决定“发动群众力量”,在原来已经划分的169个网格里,再划分1399个楼栋院落,并号召街道内的党员干部成为志愿者,担任楼栋长,“一开始,只有不到130名党员报名参加志愿者”。

晏新民和刘雪朗便是这第一批志愿者中的一员,两人都是退休的工人。2017年,新任社区书记阳玲玲一到任,便从社区的退休党员和热心居民当中调查筛选了一番,准备用来组建一支社区巡逻队,可没过多久,街道就开始尝试楼栋微治理,寻找“楼栋长”,晏新民和刘雪朗也开始负责起了自己所在楼栋的卫生和管理。


大家成为楼栋主人

晏新民是十字街社区第5网格的一名楼栋长。每天早上5点刚过,晏新民就会赶紧起床,洗漱一番后拿着扫帚出门,她先是将自己所在楼栋楼梯间的卫生打扫干净,又会到楼下,将楼栋周围的背街小巷打扫一遍,这一趟下来,“最少要两个小时”。等到吃完早餐,晏新民就会约上其他楼栋的志愿者们,一起到社区的主干道上巡逻,查找是否有新出现在地上的垃圾。

十字街社区有两所学校,每到学生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也是晏新民最忙的时候,她会来到学校门口,及时捡起地面上的垃圾,同时,还要招呼孩子们注意交通安全。

如今,几年下来,晏新民觉得自己“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劲”,就连大年初一,她也要坚持把楼道和小巷子的卫生打扫干净,“这一天不把这件事情做完,不放心”。

在晏新民的努力下,她所在的楼栋楼道十分干净,而街头巷尾更是看不见一点垃圾,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负担。

和晏新民所在的楼栋不一样,刘雪朗居住的楼栋居民主要以老人为主,为此,刘雪朗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们的责任。

刘雪朗楼下的邻居李梁(化名)已经90多岁了,多年来一直瘫痪在床,孩子在外工作,家中只有一个同样年迈的妻子,她便时不时到老人家,陪着他说说话,帮他翻翻身。2021年上半年,李梁的情况恶化,生命垂危,老伴的腿又骨折了,无法照顾他,孩子一时间也赶不回来,于是,刘雪朗便代替李梁的家人,陪伴着他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后来,李梁的孩子从外地赶回来,处理完老人的后事后,想要向刘雪朗表示感谢。刘雪朗婉拒了,她说,这不过是她为楼栋里的老人做的一件小事。在刘雪朗的照顾和帮助下,现在,楼栋里的老人都知道,“有困难找雪朗”。

晏新民和刘雪朗的行动逐渐感染了身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进来,居民们亲切地称呼这些穿着红马甲、戴着红袖章的志愿者们为“上梅红”。

微信图片_20220105144758.jpg

(杨玉华(右)、吴凤娥夫妇经常在楼栋微信群中提醒大家注意维持环境。)


“脏乱差”家园大变样

随着志愿者的增多,“上梅红”楼栋微治理的管理模式也逐渐规范,“网格长下面是楼栋长,楼栋长则带领着二到六名志愿者进行工作”,而街道党工委也根据志愿者们开展的工作总结出了8项工作职责,从政策宣传到环境卫生、邻里纠纷、弱势群体、青少年成长、社会治安、交通劝导等个个方面都有任务布置。

5年的实践过去,“上梅红”楼栋微治理得到了显著的成果。

永兴社区陈家院是变化最大的一个区域。“以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无从下脚。”陈家院的楼栋长吴凤娥用16个字向记者描述了陈家院曾经的场景,为此,她和丈夫杨玉华为首自发组织了一支6人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

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先对全院的环境卫生进行了一次大清扫,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硬化了路面和水坪。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陈家院的环境卫生彻底改变了。随后,他们分别上门,对居民们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维持环境的整洁,并组织大家进行每周进行一次卫生评比,同时,她们还安排了志愿者值班,不仅要负责院里的环境卫生,还要处理邻里纠纷和突发事件。

在杨玉华、吴凤娥等6名志愿者的带领下,如今,陈家院整洁干净,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脏乱差”的模样。

除了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上梅红”志愿者在社会维稳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上梅红”模式推进以来,上梅街道信访总量下降80%,曾经极易引起纠纷的春节交通堵塞问题如今也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往年过年,街道内总会堵得水泄不通,但现在有了‘上梅红’志愿者,到了春节最忙的时候,街道内的交通也依旧畅通”,而家庭纠纷或者邻里纠纷很快也被志愿者们妥善解决。

“现在家家户户都以有‘上梅红’为荣。”上梅街道妇联主席陈艳芬说,如今,上梅街道共有“上梅红”志愿者41600多名,女性占到70%,为此,街道妇联特地将妇联小组和妇女小组引入楼栋微治理中,“楼栋长一般就是妇女小组长”,围绕街道党工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妇女工作。

如今,为了更好地开展“上梅红”楼栋微治理工作,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上梅街道党工委设立了指挥中心,在每个楼栋院落都安装了监控,做到及时排查风险、消除隐患,让“小事不出楼梯,大事不出社区”成为现实。

编辑:俏俏

审核:吴雯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