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乡村当馆长,月薪不高“野心”不小

2021-12-23 阅读数 23896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秋盈

眼前的男子消瘦黝黑,方脸,却不失热情。他手上的竹帘正在一个装满水的纸槽里荡漾,后来刘兰才知道,那叫“荡帘抄纸”。

黄隆根是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村民,当地唯一一家尚在用竹子造纸的村民。2018年,读大二的刘兰为了一部学校布置的纪录片任务来到道官冲。如今,四年过去,24岁的刘兰成了村里的一员,任当地古法造纸研学馆的馆长。

在村民眼里,这个外来的大学生妹子“能干”“谦虚”。像村里自家的姑娘一样,遇上了,也能聊上两句。但村里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年轻妹子有一个不宣于口的“野心”——用乡村盘活非遗,用非遗振兴乡村。


微信图片_20211222161906.png

(孩子们对古法造纸也很感兴趣。)


千年造纸术,只剩一根“独苗”

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竹林密布,素有生产竹纸的传统。

竹纸制作讲究。须在小满前后进山采竹,挖塘浸泡三四月,使其产生微生物,所谓泡百日得以杀青。当地妇女甚至为进山采竹子的郎君唱山歌以道思念。

随后,纸料还要经历再清洗、槌散、蒸煮等环节。其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的5大步骤,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中记载的古法制纸工艺相合。

与机械纸不同的是,手工纸的纤维参差不齐,用之于水墨,可洇染出中国书画的独特潇洒与写意,又因偏碱性,千年不腐,曾得评价:“浏阳古山贡纸,纯竹质原料,环保无污染,质地细密结实,纤维长褙力大,宜书宜画,果然老字号。”

清末史志记载,因纸张雪白,浏阳纸在乾隆年间曾被官府纳用,这里的纸品又被称为“贡纸”。至今,还能在长沙考试院,找到清代湖南科举考试时用的浏阳贡纸。

为千年不断的湖湘文脉制纸,这个充满书卷气的技艺,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续存了上千年。

即便如此,随着传统水墨书写的减少和现代化制纸艺术的流水线生产之利,浏阳贡纸没落了。残存的几家曾用竹皮做花炮的包装纸,收入微薄。2011年,非遗保护志愿者李锋寻访至此,全村只剩下一家还在制纸。

2016年,在当地文化部门和文化志愿者的推动下,长沙市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展览,“纸上春秋——抢救浏阳古山贡纸展”,杨福音等一批书画家为浏阳手工竹纸做大力推介。

杨福音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他不满一些市面上粗制滥造的宣纸已久。“一般的宣纸,放个三五十年就不行了,上潮、易碎,你看这纸,拉力特别强,放个一两百年都没问题。” 杨福音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位资深画家告诉记者,来自浏阳深山里的手工纸竟然有惊奇的书画展现能力。

展览之后,一时间,浏阳古法造纸声名大噪,书画家、非遗爱好者、游客纷至沓来,造访这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小村庄。

刘兰也是造访者之一,她跟着李锋来到这里,想拍摄一部非遗传承的纪录片,那时的她不会想到,就是这一次造访,改变了她的选择。


用乡村盘活非遗

当一门古老的技艺远离现代生活后,如何让它存续下去?这几乎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遇到的共同问题:

靠媒体一时造势?靠游客一时热闹?李锋、刘兰以及众多志愿者们认为不然。

作为拍摄过,同时也开展过无数次非遗活动的记录者和保护者,李锋发现,把非遗搬到城市、街区,虽然可以吸引流量,但却离开了非遗的原生土壤,难以给传承人带来实际的收益,而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市场激发的内生活力,非遗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新的计划被提炼了出来——“非遗在地活态传承与保护”。什么意思呢?就是让非遗既真正作为一项产业在当地发展,也作为一个文旅项目为乡村吸引流量。用乡村盘活非遗,用非遗振兴乡村。

当然,这也不算稀奇的主意,但往往大多数乡村把非遗搞成死的景观,怎么样让它真正成为活的产业,考验着运营项目的所有人。

这既是一份考验,也是一个让人激动的理想,它点燃了刘兰的“野心”。刘兰小时候在江西乡村长大,喜欢静谧、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后来家乡变了,风貌与城市无异。反倒是千里之外的道官冲,像极了记忆中的家乡。

“如果能让村民既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同时也不破坏村里优质的文化遗产和美好的乡风乡貌,那该多好。”刘兰说,道官冲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这样“梦里水乡”的潜质,浏阳贡纸本身有不错的市场需求,可用作书画、古籍修复、包装纸等等,而手工技艺的过程和村里原生态的山水资源又是一种旅游资源,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许能打造一个又“古老”又“创新”的富裕乡村。

2018年10月,道官冲全体村民、村集体和湖南沧海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股,注册成立浏阳市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手打造非遗生态村。“村民以土地和闲置的房屋入股,在公司永久持有20%的股份,同时村集体也拥有29%的股份,最大化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上洪村党总支书记唐育根说。

湖南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刘兰毕业后也一猛子扎进了这个“第二家乡”。

微信图片_20211222161902.jpg

(古法造纸。)


用非遗振兴乡村

过去,道官冲闭塞、穷困。一年只种一季晚稻,人均收入在千元左右。要打造有活力的非遗生态村,必须先做好基础设施。

“一开始,我们做环境测绘、设计等几个人驻扎进来,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都是今天在这个人家里搭一餐,明天在那个村民家里搭一餐。”刘兰说。

靠着耐心和决心,三年多的时间,村内终于修成环形道路,并把原来3米宽的乡村道路拓宽至6米;又修建了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原本不通信号的山区,也实现了网络处处达;对于自然山水,做到有针对性的保护,靠人力用石头铺出一条通往山上瀑布的游步道;与村民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把闲置民居改造成了研学馆。

2020年10月,“纸上春秋——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开馆。同年6月毕业的刘兰正式成为馆长,月收入四千元左右,负责馆内展览的策划、运营、接待讲解,包括日常的水电支出,她也要操心。

对古法造纸,刘兰原本了解不多。为了策划研学馆的内容,她找到了国内所有有关造纸的专著、论文,观看有关的纪录片,又遍访村里曾经传承造纸的老师傅采访,挨家挨户收集有关当地贡纸的藏品。

生于1967年的黄隆国是早期响应项目的村民之一,听闻刘兰要找藏品,他在土房子的二楼翻箱倒柜,找到了父亲的樟木箱,里面装满了记载当地造纸生产记录的收据——他的父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任村里会计。

村民梁义,早年间做古玩收藏,听说老家要开研学馆,也回到了家里,免费赠送出了自己收来的一个藏物——1931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浏阳第三区委员会庆祝全区工农兵第四次代表大会告青年群众书,一张浏阳纸作品。

开馆当天,正逢国庆中秋假日,5000多名游客涌入这个非遗生长之地,与手艺人交流,体验非遗项目,吃当地饭菜。饭菜是黄隆国出品,他把镇上的货车卖了,回到老家开了一家“六食堂”农家乐。不远处的民宿暑期入住率也达到了百分之百。

“团队给这个项目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刘兰说,这个计划包括继续做好基础设施;建立更多的非遗文化场馆;扩充村里的接待量;让手艺人精进造纸工艺,使其能够媲美从前贡纸时期的水平,提高附加值等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兰还暗暗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业余时间,找每一个村民深聊,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对于家乡发展的诉求。同时记录下道官冲文化振兴乡村的过程,用5年时间观察,推出一个非遗振兴乡村的纪录片。

从她爱上这个古老的艺术起,到选择留在异地乡村,这个95后的女孩显然充满了青春的理想主义,尽管这个理想书写在了略显静谧偏僻的乡村,但却更加轰轰烈烈,更加当“燃”不让。

微信图片_20211222161858.jpg

编辑:俏俏

审核:吴雯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