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埃博拉、SARS、新冠疫苗……“人民英雄”陈薇上的那些“第一课”金句频出!她讲的这24个字送给孩子们

2020-09-02 阅读数 57155

整理/陈泱

9月1日晚8时,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第一课”以“少年强 中国强”为主题,通过“团结·科学·担当”三个篇章展开生动讲述,彰显“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里,除了有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张定宇等特殊的“老师”外,“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也给孩子们分享了关于新冠疫苗诞生的故事和知识,以及她与团队在前线与病毒作战的经历。

作为一名女性,54岁的陈薇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也曾多次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给莘莘学子。榜样引领成长,从“开学第一课”开始,来看看陈薇给孩子们带去了哪些叮咛教导?

陈薇在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jpeg

陈薇在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

给全国学子的第一课: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在9月1日晚的《开学第一课》上,陈薇给孩子们分享了关于新冠疫苗诞生的故事和知识,以及她与团队在前线与病毒作战的经历。

陈薇说,第一批新冠疫苗在生产线下线的那天正好是自己的生日。在收到上级领导们发来的生日祝福信息后,她回复了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炭疽、鼠疫、埃博拉……这些致病微生物,在战争时期可能会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和平时期则可能是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陈薇一直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

陈薇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埃博拉疫苗,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jpeg

陈薇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埃博拉疫苗,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时,陈薇带头进入一次最多只能待5个小时、待久了就会因缺氧严重头痛的负压实验室研究预防非典的药物。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最终,她和团队成员共同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14000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非典时期,陈薇接受采访。因为100多天没有相见,儿子便亲吻了电视里的妈妈。.jpeg

非典时期,陈薇接受采访。因为100多天没有相见,儿子便亲吻了电视里的妈妈。

2006年,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研究,且敏锐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全世界谈“埃”色变,陈薇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到非洲一线去。

在塞拉利昂工作间隙,陈薇访问了当地一家孤儿院,那里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次探访让陈薇有了奋斗目标——“想把我们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陈薇团队经过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小小一支疫苗,意味着帮助非洲人民防控埃博拉疫情的胜算大增,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与“毒”共舞这29年,陈薇和一批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一起,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短兵相接——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在人民与生命面前,正如她所说,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给家乡学子的第一课:潜心向学,保持信仰

今年4月12日,浙江省金华兰溪市的8万余名学子在即将开学之际,通过网络收到了陈薇的一封来信,上了宝贵的“第一课”。

信中,陈薇情真意切地说:“我生在兰江边,喝着兰江水、闻着兰花香长大的,兰溪基因一直伴随着我。”

今年春节,陈薇本来计划回兰溪和父母一起过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和团队大年初二赶到武汉,争分夺秒地和病毒展开了战斗。

3月16日,陈薇团队在全世界率先研制出了新冠疫苗并且获批启动临床试验。面对这一成果,陈薇告诉家乡的孩子们:“伟大的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国家生物领域处于国际领先行列的科技力量,是战疫胜利的基础和保障。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挺身而出,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大疫之中彰显了大义。今年所发生的一切,会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记,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大事记,也会成为历史上的大事记。”

如今,疫情的寒冬已经过去,陈薇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也已经进入三期国际临床试验阶段,并于8月11日获得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在家乡学子即将重回校园时,陈薇对孩子们表达了殷切期望:“同学们要弦歌不辍,潜心向学。等你们学有所成,你们会从事各行各业,但无论你在哪里,在做什么,请你记得,一个人的信仰不能丢!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不能丢!我们要做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人生才有意义!只有温暖了别人,你的世界才会更加精彩,更有意义!最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是中国的明天!我相信,你们善良、正直、勇敢、钻研、热血的心,一定能够点亮中国的明天!期待学弟学妹们做一个有爱与责任的人,增强爱国爱党爱家乡的自豪感,为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

给高校学子的第一课:坚持选择,报效国家

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老师们看中了她的勤奋用功,便把唯一保送去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读研的机会给了她。

别看现在的陈薇一头干练短发,说话办事雷厉风行,其实学生时代的她是个喜欢文学和舞蹈的文艺女孩。用现在的话说,长发飘飘、一脸清纯的她长了一张典型的“初恋脸”。在清华大学读研时,陈薇编过刊物,还经常发表一些小美文。她还是清华大学学生咖啡厅的首批女服务员,并在清华开过舞会,清华女生少,她就跑到别的学校去拉人。

学生时代,陈薇长发飘飘,是个喜欢文学和舞蹈的文艺女孩。.jpeg

学生时代,陈薇长发飘飘,是个喜欢文学和舞蹈的文艺女孩。

1990年将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时,陈薇收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邀请,如果去那里工作,她将拿到非常诱人的高薪,对方因为惜才,就连签约都是带着她在五星级饭店签的——那么,陈薇后来又是怎么突然从军,继而开展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的呢?

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薇受导师委托,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一份抗体。正是这次经历,让陈薇主动要求从军。同年4月,陈薇被特招入伍。

对于这次选择,陈薇在清华大学2012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时,就这样寄语自己的学弟学妹:“那时,同学们都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大公司作为第一选择,我也不例外……但自从知道有军事医学科学院这么一个特殊单位存在,知道它成立于1951年,当时就是因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我们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后,我热血沸腾,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

在一片反对声中,陈薇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多年之后,她在面对即将奔赴工作岗位的清华学子时仍感慨万分:“如果说我今天做出了一点成绩,这是与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的,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结合得越紧密,得到的支持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个人才华就能充分得以展示,个人价值才能被高倍放大。”

a8640ccf87e34eae5f42a35a45f701be@100Q_680w.png

2008年5月14日,陈薇随队赶赴四川灾区。就在同一天,她组织军科院卫生防疫方面的专家连夜编写了《灾区卫生防疫知识手册》。

链接>>

对于成功,对于荣誉,陈薇也表达过自己的看法。言辞质朴,却字字珠玑。

成功——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经常有人问起我出成果的诀窍,我回答说,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荣誉——行胜于言,淡泊明志

“我们团队率先推出了预防SARS新药——重组人ω干扰素后,长年累月默默钻研在实验室的我一下子走到了台前,笼罩在各种耀眼的光环之下。光环固然美丽,聚光灯的光芒也常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幻觉。但面对这一切,我的心态没有太大的改变。多年来,在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熏陶下,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的潜移默化下,对荣誉的淡泊已经成为了人生的一种习惯。同时,我非常珍惜荣誉给我、给我的科研团队,乃至整个单位带来的崭新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陈薇 第一课 人民英雄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