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罗雅洁
“忠孝为本,诚信礼先,勤劳节俭,淳朴和谦,睦邻友里,子孝妇贤,诗书传家,积德行善……淳淳家训,代代相传。”
7月6日下午4点,从娄底市新化县上梅街道十字街社区137号家里传出孩童的朗朗诵读声。走进去一看,是一名4岁的男孩和一名6岁的女孩正在客人面前流利地背诵挂在墙上的自家家训。
▲点击视频,听4岁小朋友背诵已传承10代的家训
这是四世同堂的94岁老人吴素贞的家。近四年来,来她家听家风故事的人早已近2万人,两本厚厚的登记本,写满了访客的留言。
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条长920米的十字街石板路上,至少有60户让人惊叹的“好家风”家庭:既有三代从军两代上战场的军人之家,又有身高不足1米但身残志坚的“瓷娃娃”就业带头人自强之家,还有书香之家、模范之家、互敬互爱之家等等。
7月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深入上梅街道十字街,穿门入户,探访5月中旬挂牌“好家风一条街”的十字街社区的家风故事。
▲社区打造的家风文化墙常常引来居民围观
家训传承了十代
4年迎来近2万人参观
当4岁的王禹骁和6岁的戴烨怡在客人面前流畅地背完64个字的家训时,房间里立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74岁的肖宝田更是对两人竖起大拇指:“给你们点赞!”
肖宝田告诉记者,他母亲吴素贞老人已94岁,“母亲生下6个儿子,全家现有48口人,四世同堂,王禹骁和戴烨怡是第四代。”
虽然一大家子人多,但只要是逢年过节,肖家17个小家庭都会聚集在一楼大厅,在一个大锅吃饭。“今年端午节,我们一次煮了10斤米。”六个妯娌分工合作,各自发挥厨艺特长,做出可口菜肴。因为长辈的示范作用,肖家的第三代也非常团结。“我们第三代有由头就聚会,还经常带奶奶去旅游。”老五肖学田的女婿戴广林告诉记者,他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跟他母亲和自己岳父是同学有很大关系,“我妈一早就知道岳父家家风好”。
有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肖家的6个妯娌时间最长的已嫁来50多年,最短的也嫁来30多年,她们不但没有红过脸,而且互相包容、互帮互助。由于大家的工作单位不同,上班时间不同,为小孩做饭、接送上学、洗澡等问题,总是谁有时间就抢着做。肖家兄弟的房子也建在一起,“母亲年纪大了,我们6家轮流照顾母亲,每次一个月,每天24小时陪伴,把床摆在母亲房间斜对门,随时可以照顾到她。”肖宝田介绍。
2019年,70多岁的大嫂彭桂香被评为上梅街道“最美媳妇”,并获奖励400元。她认为这份荣誉是在母亲和五个弟媳的支持下共同努力所得,便把其中100元给了母亲,剩下300元由6个妯娌分享。吴素贞也常说:“我的六个媳妇就是六个女儿。”
“64字家训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至今已有10代约200年。其中最核心的内涵是‘忠’‘孝’‘和’。”肖宝田说,他深刻地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不利于家庭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家庭和睦的话不说”。他承担起长兄的责任,遇到矛盾就以家庭会议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协调解决。
吴素贞也给孩子们做了榜样。肖宝田回忆,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有一次借来了一餐米,听邻居说家里也没米下锅又因故走不开,她立即将米转送邻居,自己又走了好几户人家,直到天黑才借到米。“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里有从政的、从商的、从军的,均无不良记录。”
肖家第三代肖亮是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干部,从农历正月初二就返回单位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直到4月底,没有休息一天。
▲成为“上梅红”家风家教学习讲堂后,肖宝田家庭4年来接待了约2万名访客
如今,肖家有共产党员9人、志愿者16人,部分家庭成员获得过“国家轻工部劳动模范”“娄底市十佳文明市民”“‘上梅红’十佳志愿者”“民间艺术家”“湖湘太极精英”“新化县优秀服务明星”“最美婆婆”等荣誉,有的还有幸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队伍的一员。
2017年,上梅街道向吴素贞授予“幸福之家”荣誉牌匾,并在她家里正式开办“‘上梅红’家风家教学习讲堂”,至今慕名来访的已接近2万人,访客不仅来自当地,而且来自外省,不仅有学生和普通家庭,也有领导和学者。两本厚厚的登记本,写满了访客的留言。
▲不少学校组团来肖宝田家参观学习
一家三代从军
他经历飞驰列车擦身的惊魂一瞬
离开肖宝田家走不到10米,记者被一张墙上的大海报吸引了。海报标题是“三代军人风采”,用图文简单介绍了杨楚山一家三代从军的情况,尤其是杨楚山和儿子杨爱平从军时都曾上过战场。
▲杨楚山、杨爱平、邹智鹏(从左至右)三代军装照
海报下,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杨楚山正闲坐在门前,看人来人往,面带微笑。
“我参军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杨爱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小时候看到父亲扎武装带和配枪的照片“非常帅,也非常自豪”,而且父亲退役后依然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1978年,18岁的杨爱平入伍,并于第二年参加了一场自卫反击战。“我是汽修兵,跟着运送弹药的车走,只要车坏了,立马就去修。”因为表现突出,杨爱平立了三等功。
1982年退役后,杨爱平分配在娄底新化车务段工作。1983年的一天,杨爱平在值班时,突然发现一头重约500公斤的水牛因列车鸣笛声受惊从路边冲到了铁轨中间,此时列车离水牛约30余米,他离水牛约20余米。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箭步冲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水牛推到铁轨外,列车擦着牛身而过,而惊魂未定的列车员只看到杨爱平的帽子在空中飞起。当时,列车员以为杨爱平已经牺牲了,立马向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调度所进行了汇报。当上级部门来调查时,同事们才知道杨爱平的这番壮举。“这是我应尽的工作职责,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杨爱平告诉记者。1984年4月,杨爱平被授予“欧阳海式的好青年”荣誉称号,又在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杨爱平姐姐的儿子邹智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于1998年底入伍,曾在空军部队服役,获得“优秀士兵”称号。
杨楚山的妻子罗芙娥已经83岁了,目前也是十字街社区的志愿者,经常参加“上梅红”文艺小分队的演出活动。“他(指杨楚山)年轻时当志愿兵为国建功,我年老了也可以当志愿者为社区出力。”罗芙娥说。
“瓷娃娃”带残疾人创业
一幅作品最高卖万余元
在十字街“菊姑娘湘绣圆梦馆”,记者见到老板刘晓菊时,她正和两名员工做湘绣。不足一米高的她眼里发出的光芒让记者眼前一亮。
今年33岁的刘晓菊是一名脆骨病患者,她从两岁开始就频频骨折,连打个喷嚏也难以幸免。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疾病,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三,她的脆骨病遗传自父亲。不间断的骨折,在刘晓菊身上持续了十来年。而且她的身高不足一米,连站起来都是奢望。
但刘晓菊没有自暴自弃。不能上学,她就在家里自学,还学了绘画和书法;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跳跃,她便学会了借助小板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15岁那年,她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身体健康的姐姐每天背着她去学校,她靠热心肠赢得了同学们的喜欢,“人人都抢着给我背书包,差点把书包都扯坏了”。三年后,姐姐因严重的胸膜炎动了手术,没办法背她去上学,瘦小的母亲也没有力气,刘晓菊被迫辍学。她离开学校时,好多同学都哭了。第二年,她的同学来她家,专门给她办了一场毕业晚会。
2009年,刘晓菊偶然得知,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正在长沙举办免费的残疾人湘绣培训班,一直想学一技之长为家庭减轻负担的她心动了。然而,培训班已经进行了大半个月,也没有收过坐轮椅的学员,省残联的相关负责人担心她跟不上进度,生活不能自理。刘晓菊回复,她会洗衣服,还会其他简单的家务,只要不上下楼,她绝对不会给别人造成麻烦。
进入培训班后,刘晓菊很振奋。她中午不休息,晚上也学习到深夜,“想到能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我就一点也不困了。”三个月后,刘晓菊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结业,还被一家湘绣厂聘为员工。第二年,她参加了湖南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得到了3600元奖金。“没想到第三名也能有这么多奖金!”刘晓菊拿着这笔钱,给自己换了一台能上网的手机。
后来,刘晓菊所在的湘绣厂由于各种原因解散了这支残疾人湘绣队伍,她失业了。回到新化后,她在家人鼓励下,开始在家绣湘绣,并在娄底市残联的帮助下参加了三届“湘博会”,她的作品每次都销售一空,“最高的一幅作品卖了一万多元”。
▲刘晓菊在认真绣湘绣
同时,刘晓菊参加了不少湘绣比赛。2014年,她荣获湖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刺绣项目二等奖,2019年荣获湖南省湘绣技能大赛一等奖,2019年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残疾人技能项目大赛,荣获国家级湘绣项目团队一等奖,个人赛全国第六名。
上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相关领导得知她的情况后,特意上门慰问。“领导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没有,他们又问我有什么梦想,我说想把湘绣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刘晓菊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才能学到湘绣,从而有了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现在只要别人想学,我也可以免费教!”
今年5月,为了帮刘晓菊圆梦,上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定筹资为她在十字街开一家“菊姑娘湘绣圆梦馆”,上梅街道妇联执委、十字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阳玲玲特意委派党员袁满华一对一帮扶刘晓菊。6月18日,“菊姑娘湘绣圆梦馆”正式开业。
现在,湘绣馆已经有了不少学员。“有个9岁的小姑娘,因病休学,每天店没开门就来了。”刘晓菊说,还有一个16岁的脑瘫男孩,即使经常被针扎到,仍坚持在学。
记者发现,刘晓菊开朗爱笑,对生活充满感恩。她告诉记者,“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互帮互助”是父母从小对她的言传身教,已经深深刻进了她的生命。
雷锋服务站常驻志愿者
三个孩子跟她一起做公益
“这个垃圾是谁丢的?垃圾该放哪里呀?”在十字街,穿着红马甲的晏新民指着地上的冰激凌包装袋对两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说,其中一个孩子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把包装袋捡起来丢进了垃圾桶。
今年71岁的晏新民在十字街上已经做了三年的志愿者,是街道的党员示范岗、雷锋服务站的三名固定志愿者之一。雷锋服务站有常备药、书、茶水、纸巾、雨伞,都是社区免费提供的。
▲雷锋服务站三名常驻志愿者肖求田、晏新民、谢俊杰(从左至右)开心合影
每天早上五点,晏新民就来到街道上,打扫卫生,为服务站泡好茶水,在街道巡逻……除了大年初一,每天都坚守岗位。她的三个孩子受到感染,也常在工作闲暇时来做志愿者。更让晏新民意外的是,患有尿毒症的她之前每周要做三次血液透析,但日复一日的志愿服务不但没有加重她的病情,反倒从去年开始,她的病情开始好转,已经一年多没做过血液透析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晏新民说。
“帮助别人很快乐!”对于另一名常驻志愿者肖求田来说,当志愿者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我2013年退休,到现在已经当了7年的志愿者,做志愿服务让我心情愉快,所有困难我都能克服。”肖求田退休前是铁路工人,从业以来没有出过安全事故,没有过迟到早退,即使退休后,他也想发挥余热,带给别人正能量。而肖求田正是吴素贞的四儿子。
打造5万个幸福家庭
让16万人成幸福一家
十字街石板路虽然只有920米长,居民仅326户共1128人,但“好家风”家庭层出不穷。
这不,上梅街道妇联和十字街社区在上梅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最近又评出“书香之家”“模范之家”“互敬互爱之家”等12户模范家庭。
比如,获评“诚信之家”的王钢魁家庭,在十字街开了家小钢馄饨店,已经传承三代。王钢魁夫妇遵循祖传工艺,诚信做人,良心做事,把当年由爷爷奶奶经营的一副馄饨担,变成了新化的名小吃。“十字街的饺子(馄饨)、向东街的面”已成为当地一句顺口溜。
在获评“志愿者之家”的谢俊杰家庭中,76岁的谢俊杰退休后和妻子都加入了“上梅红”志愿者队伍,每天清晨5时起床把周围的小巷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遇到恶劣天气,则自发地对社区危房进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向社区报告。
获评“书香之家”的李泽民家庭,共有9口人,其中大学生占了5名。李泽民当过知青,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学习。孙辈们受她的熏陶,在大学里获得了不少荣誉……
“我们正准备给这12户模范家庭颁发荣誉称号,并把他们的优秀事迹做成海报安置在马路醒目位置,供居民参观。”说起十字街的“好家风”家庭,上梅街道妇联主席陈艳芬如数家珍,“有了‘上梅红’楼栋微治理模式,有了肖家的好家风传承与传播,我们街道妇联积极响应党工委号召,发挥妇联执委作用,在十字街这条石板路上已发现了至少六十户‘好家风’家庭。”
“上梅红”是新化县上梅街道创新打造的志愿者品牌。上梅街道党工委在原有社区网格化管理、网格支部管理的基础下,进一步细化划分,以楼栋院落为社区基本单元,以离退休干部、社区党员等为主体,通过居民自愿,在每个楼栋院落选举三至五名志愿者,成立“上梅红”社区楼栋院落志愿者服务小分队,上街入户开展文明创建、纠纷调解、平安社区、卫生环境、社区关爱等社区管理服务。这种“微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入选2018年度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给当地社会面貌带来了“大变化”。
“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了排查化解。2018年,街道上访量同比下降了60%,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70%,民调满意度直线上升。”上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谭任来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好家风一条街’的形成就是‘上梅红’微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在谭任来看来,一些发生在家庭中的悲剧和邻里间的纠纷,都可以通过“好家风”的带动来解决,“好的家风,有助于涵养好的社风、民风。期望通过‘好家风一条街’的示范作用,在上梅街道打造5万个幸福家庭,让16万上梅人成为幸福一家人。”
她声音
娄底市妇联主席李梯华:
“好家风一条街”是娄底市好社风好民风的生动诠释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好家风是家族成员道德品质、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好家风一条街”是我市好社风好民风的生动诠释、是全市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娄底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家庭文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市妇联扛起家庭教育大旗,在全省率先组织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带动各县市区通过开展公益巡讲、家校社合作、个案指导、好家风好家训好家书评选表彰、廉政家风课程展示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明、和谐、廉洁、健康家风的良好氛围。
新化县妇联主席钟英姿:
一条街的好家风影响力将辐射到全镇乃至全县
一个家庭的好家风会影响到左邻右舍,一条街的好家风影响力将辐射到全镇乃至全县。我们发现并宣传表彰“好家风一条街”,目的就是通过树立好家风带动好社风,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