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师娘美,还是论文水?都没完全问对…

2020-01-14 阅读数 22419

近日,知网上的一篇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文章全篇,作者都在夸导师和师母的光辉事迹与崇高品性,加上各种人生感悟,文章结尾作者还写了打油诗再次夸赞导师与师母,“导师上海人,国栋之名实,手持倚天剑,学海驾云涛;师娘慈溪女,容德美如玉,守着芙蓉剑,厨房舞翩跹。”

1.webp.jpg

这样一篇盛赞“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奇葩论文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撤稿的命运——期刊方撤稿、致歉,涉事导师道歉、请辞主编职务,主办方承诺整改,主管部门表态将调查处理。

对此事件负有不同责任的漩涡中各方皆有回应与行动,并不意味着尘埃落定,可以划上句号。

论文本身遍布的槽点、极力歌颂的“女德”价值观,以及其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核心期刊的学术高地和大雅之堂,这背后的诸多问题都不能轻轻放过,需要进一步深究与探讨,厘清是非,挠曲枉直。

被强行嫁接的“师娘优美感”

该论文被质疑披着学术外壳挟带私货,甚至开创了一种“拍导师马屁”学术理论的新的研究范式。

尽管作者否认“刻意吹捧”,但花费了洋洋洒洒数万字,极尽谄媚地阐述“导师与师娘和谐的完美关系”,刊发在导师主编的学术期刊上,恐怕很难“洗白”。

2.webp.jpg

论文通篇都在论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而论述生态经济学的内容成了点缀,而且作者本人也称,论文的原题就是如此。

3.webp.jpg

为了论述“师娘的优美感”,作者极尽词藻:“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当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师娘的优美中潜伏着女性的大道之美,这远远超过了她的外表形体美。”

4.webp.jpg

看完论文,人们惊叹:公费拍马屁、滑天下之大稽、真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拍马屁达到王者段位”。

为什么“德”前要加个“女”字?

这篇辣眼睛“马屁稿”的字里行间,不乏“风姿绰约、守弱不争、知雄守雌、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刺眼字句,带有鲜明的传统女德色彩,令人大跌眼镜。

与才华学养令作者“高山仰止”的导师不同,师娘的优点就在于“大道之美”,美在相貌风姿,更在于三点:

一是知雄守雌,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

二是把给丈夫做饭当成义务,上演了现代版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三是“见利思义,所以有最会当夫人的美誉”。

5.webp.jpg

英文能与外宾交流、一分钟打60多个字的高素质师娘,在作者笔下不过是陪衬的“花瓶”、照顾起居的佣人、成功男人背后默默牺牲奉献的女人。

除了“导师之妻”这个鲜明标签之外,读者无从知晓她从事什么职业,有何建树。

这位现代知识女性,被作者详细描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旧式道德符号”,并号召广大女性效仿。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无法接受:

Snipaste_2020-01-14_17-30-52.png

不仅如此,作者还“创造性”地发展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内涵和外沿,认为“求道和寻美是一致的”,在以导师为代表的男性身上发掘出了“道”的崇高感,而“优美感”则主要从以师娘为典型的女性身上探求。

剔除那些“高大上”的名词、混淆视听的概念、似是而非的逻辑之后,不难看出,无非还是“女德”的那套理论,只是生拉硬拽地强行与“学术”嫁接,贩卖起来更唬人。

作者对比了导师的“移山造海在胸怀”的“无限大”和师娘“布衣围裙生光辉”的“无限小”,进一步强调,女人就应当守柔、守弱、不争,家才能安,如果女人不安分守己,很容易导致“牝鸡司晨”。

以所谓柔软温和为目标,专门训导女性,使其放弃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的机会,本身就是束缚人的自由意志,以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很大可能只是一种义务,使女性更适合填塞进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结构。

温和、柔软、柔顺、贤淑,当然不是三从四德,因为后者从实用意义上已经无法嵌合进现代生活,按照这种方式在现代各种组织生活中都寸步难行,所以才对三从四德进行勾兑和稀释,变种成所谓温和、柔软这样的“美好”表达,以回到女性特质的说辞,规训女性人格,使其单一化、可控化,达到男权文化所预期的目标,比如,宜室宜家。

有些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荒唐,比如“德”字前面加个“女”字。正像有论者提出的,专门教女性优雅和知书达理,男性就不需要?

道德、美德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人群之间具有可通约性,孟子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应有、人皆可有,是人和禽兽的区别。

针对一个群体提出的特殊道德,往往是另一个群体为了维持某种位阶和秩序而提出的要求,为了使其内化为价值,而扯上了一个带着崇高感的“德”字。

道德之为道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与个体的自由选择伴生的。一个人被强制献血、捐款,在被恐吓的情况下做好事,被强行要求达到什么道德标准,都谈不上是道德的,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反道德。只有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人才能有真正的道德责任。

提倡女德教育的人常有一种误解,以为批评者轻视传统文化,只知看国外的月亮,为此义愤填膺者众多(这种思维方式就让人知道,讨论也达不到什么更高的言说层次了)。

恰恰可能相反,批评者比他们更珍惜好东西,更明白传统文化之深阔,更不愿意有人随便拿个草标,就插在文化头上。比如,新闻里关于国学班这么多年的教学讨论,来来回回还是《弟子规》,而从数千年浩浩汤汤的文化之河里取出一瓢来教现代的孩子,居然舀出来的还是“女德”。这只能让人为我们的文化心头一紧。

鼓吹奴化的“女德”思想不仅在女性群体中越来越没有市场,也遭到了很多男性的反感与排斥。

6.webp.jpg

别再盘“女德”二字了,基础太差,其实很难盘出一层现代包浆。


来源:凤网综合自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光明日报

  论文 女德 凤网综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