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4天3名院士去世;他们的坚持撑起中国脊梁,看哭14亿中国人!

2019-10-07 阅读数 28728

8668b17fe79072cd81cdf6219e0c034b@100Q_680w.png

今年,是70周年的荣耀之年,也是令无数中国人悲痛的一年。

10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于在青岛因病去世。此前,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水库淤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在北京逝世;10月3日,我国小儿血液病学科的创始人,被称为“白血病儿童福音”、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在北京病逝。

4天时间,3名院士陨落,今年我们已痛失26位院士。

正是他们为祖国的奉献与探索,才托举起了一个全世界都不敢小看的中国。

唯愿我们不忘英雄精神,发奋图强。

10月1日,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水库淤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950年,韩其为从街河市县立初级中学毕业,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沙市水文站参加工作。那一年,他才16岁。

在水文站,善于观察的他就在水位监测上有了第一个新发现,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假潮”。

因为工作努力又勤奋好学,1955年,韩其为被选派到当时刚成立的武汉长江水利学校学习,专业为水文测验。2年时间,除体育课外,他的所有课程都是优。

1964年,31岁的韩其为受命担任长江科学院河流室水库组专题副组长,主攻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研究。那时的韩其为,除了一张初中文凭和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游工程局的十几年工作经历外,一无所有。

a23e986e2f16865541307426aeef31c7@100Q_680w.png

在上世纪60年代,水库淤积和泥沙运动统计理论还属于国际上的一门前沿学科。要将泥沙运动的规律转变成可以计算的数学模型,要让人们能够清晰地预测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河流河床的变形情况,这是韩其为毕生研究泥沙运动的出发点。

可是,即便是一条小小溪流,其中所包含的泥沙数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韩其为选择的课题,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寻找泥沙运动的规律,韩其为几乎将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上:在家里,他在书桌上写;在野外调查时,他在颠簸的船上写;在出差的路上,他就在哐当哐当的火车上写;关于泥沙运动的课题,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

最终,他创造性的“发明”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河流特性的全新流向测量仪。

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泥沙研究,韩院士以他毕生的学术道路向我们展示了天才如何来自于勤奋。1974年,韩其为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本泥沙学专著——《泥沙运动统计理论》。

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被世人认同,求索的脚步却并没有就此停住。

韩其为信奉实践出真知,韩其为基本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大河,实现了他对泥沙学科的庄严承诺,在考察中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泥沙运动规律——粗细泥沙交换理论。

初中学历,自学成才,终成一代大师,靠着惊人的毅力与不畏艰险的实证精神,韩其为破解了水利泥沙行业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攀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峰顶。

0b8122372e0083127536c97dfb26849c@100Q_680w.png

10月3日,北京儿童医院发出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于北京病逝,享年96岁。

胡亚美是我国小儿血液病学科的创始人,被称为“白血病儿童福音”。

曾经有人问胡亚美,什么时候最快乐?她笑着说:“我最快乐的时刻,就是经过一番紧急抢救,孩子睁开眼睛叫我一声奶奶的时候。”

胡亚美出生于1923年,1947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5年起,历任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儿科教授,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70年代末,胡亚美带领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专业组攻克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白血病,让这种疾病的五年以上无病存活率达74.4%,达到世界水平,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那些治疗好的孩子重返社会,遭受到种种偏见。为了消除这些偏见对孩子的影响,她在1979年创办了白血病康复儿童联欢会。

3efcd20afd5008390f72e5a5dbe337bb@100Q_680w.png

在联欢会上,痊愈的孩子们讲述他们病愈后的生活,有的人甚至还上了体校;正在同白血病做斗争的在院患儿,受到鼓励,也变得坚强起来。此后,北京儿童医院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白血病儿童康复联欢会,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

她的学生说,恩师胡亚美在人品上只能用“高山仰止”来形容。她带学生时,从来不是说教,而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潜移默化。

医院来一个外院的进修大夫,她会亲自给进修医生披上白大褂。“她不仅仅是披件白衣,而是告诉他们:把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的责任,交到了你的手上,你不应该辜负。”

按照胡亚美院士临终遗愿,她的遗体将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371972614f599b3fba2197ea4757de3c@100Q_680w.png

10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于在青岛因病去世。

张嗣瀛1925年生于山东章丘,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曾任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早期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其中有新型的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

张嗣瀛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从教70余年,培养出百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常说:“人生最大价值,莫过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给祖国与人类!为此我将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用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他致力于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系统性理论成果,解决过军事武器研制中重大工程控制问题。

在国内最先倡导稳定性、微分对策、最优控制、复杂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均有新发现和新结果,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在国家靶场三千米远活动坦克正式打靶中十发九中。

教育部曾赠评张嗣瀛院士:半个世纪的岁月,他孜孜探索,辛勤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不仅赢得了学生、同事和同行的钦佩和赞誉,更彰显着学术大师学高为师,行为示范的崇高品德。

7b6f5725cbdf24d64635181a55000aeb@100Q_680w.png

据中国青年报统计,今年我们已痛失26位院士。其中,有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得知这一消息,无数网友刷屏致敬,话题#今年我们已痛失26位院士#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其中,有14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

59af40326de8e294e8a0079ac0b6ed93@100Q_680w.png

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4fa10eefc297ae515e675f1b4267ee65@100Q_680w.png

请记住他们,正是他们为祖国的奉献与探索,才托举起了一个全世界都不敢小看的中国。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是他们告诉世界,“中国人”可以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用一生的热血告诉我们:不认命,就是我们的命;是他们让世界明白,中国人就是“奇迹”的另一种说法。是这些默默托举的人,让我们再次傲视群雄,站在世界之巅。正是这些忘我奉献的人,让我们可以骄傲的告诉世界:我是中国人!70周年了,希望我们铭记已逝英雄的精神,努力奋斗,让山河无恙,国祚绵长!


  院士 中国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