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封信,写给深夜睡不着的女人——专访知名女作家钱佳楠

2019-08-14 阅读数 439863

钱佳楠 女作家 新书

Photo by Anatolii Kiriak from pexels.com

文/张秋盈

“27岁了,我该不该跳槽选择一份更好的工作?”

“30岁快到了,我还没有伴侣。”

……

绝大多数年近三十的年轻女孩,此时可能正被类似这样的问题所困惑。想极力改变现状,又有一些如影随形的迷惘与茫然。于是,当我们在深夜辗转反侧的时候,就特别希望有一份贴心贴肺的安慰。

安慰说来就来了,知名女作家钱佳楠最近推出的新书《有些未来我不想去》,如同一股清风,妥妥地出现在这个酷热的时节里——31岁的她通过29封信,写下了自己对女性身份的追问,对爱情的困惑,对成长岁月的文化解读……这些信是她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写,称呼都是“亲爱的人”。“亲爱的人”原本是有所指的,但随着钱佳楠把这些信件放在公众号上,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个读者。常常有人在后台留言:“夜里被焦虑煎熬得睡不着,起来读你的文章,不胜温暖。”

我们所熟悉的钱佳楠的身份是上海知名作家,事实上,她还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美国艾奥瓦作家工作坊创意写作(英语)艺术学硕士、美国独立文学网站TheMillions特约作家。目前,她已出版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长篇小说《不吃鸡蛋的人》、译著《粉红色旅馆》等等。钱佳楠小说主角多为女性,文本表述具有明显的女性视角。不同于网上对现实问题的鸡汤式回答,《有些未来我不想去》融进了钱佳楠丰富的个人阅历与认知,对女性身份与生存的思考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钱佳楠 女作家 新书

钱佳楠

寒门出学霸

眉目清秀,短发微卷,白衬衣的V字领口,露出小巧的银色项链。8月10日,在长沙的新书推介会上,记者发现,钱佳楠和大多数上海囡囡一样,精致而摩登。然而,透过她留学女青年的身份往回看,看到的却是80年代一个上海下岗工人的家庭。

钱佳楠小时候家里清贫,住在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爸爸也在这里长大,后来接替了爷爷的工人岗位。一家三口,挤在一间10平方左右的小屋,父母睡床,她睡沙发。“还好,有独立卫浴,不像楼上楼下公共卫浴的房子,邻居们一天到晚为几毛钱的水电吵个不停。”这种居住环境一直维持到了钱佳楠的26岁。

在国营工厂的家属院里,大家都熟,一群孩子抓蝴蝶、爬树,特别快乐。后来下岗潮来了,父母没有告诉她家里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她去奶奶家吃饭,一个好事的亲戚问她:“你们家还能吃三菜一汤吗?”钱佳楠没反应过来,亲戚又问“那二菜一汤呢?”钱佳楠才似乎明白了家庭的困境。也许正是因为身处这样的家庭,钱佳楠读书特别争气。

中学时期,有同学笑言她的成绩稳定得像死人的心跳。毫不费力地,钱佳楠考进了复旦,选择了当时的热门专业——中文。她认定是大学的专业奠定了她的文学兴趣。“复旦中文系出名是有原因的,那些老师上课都很有趣。”老师先给他们看《情人》之类的书,又给他们看《情人》的电影。“阅读小说从感情上撼动,看电影从理性上理解。”钱佳楠说。

毕业后,钱佳楠做了五年的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IB中文教师,“一开始只是为了谋生,后来觉得教书也很快乐”。在此期间,她完成并出版了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长篇小说《不吃鸡蛋的人》。《不吃鸡蛋的人》得到了当代知名作家张悦然、韩松落、淡豹力荐。这本书描绘了上海女孩周允在原生家庭下的成长与挣扎。

周允是工人家庭出身,从童年起,她就被视作母亲改变命运的“稻草”,一直乖巧懂事地成为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甚至为了省一笔住校费用,假装自己对鸡蛋过敏。直到遇见特立独行的男孩魏叔昂,她渐渐认识到内心暗藏的那个真正的自我。从十几岁到三十岁,她一次次试图跨过成长的深河,成为想成为的自己,坚持一份不被理解的爱情,但复杂的家庭关系,始终是她的阻碍……

显然,故事的素材,很大部分来源于她自己的“上海经验”。对白犀利、逼仄但却真实。主人公即使活在大都市,但任何一丝细浪打来,他们都面临着在贫穷中溺亡的风险。与此同时,还要在攀比中维持着“体面”。钱佳楠承认,主角的世界里有自己生活的投射。

《不吃鸡蛋的人》因为真实、鲜活,在圈内带来了很好的反响。本可以吃老本的钱佳楠,完全可以继续写这类有生活体验的都市题材,但是她却觉得“困难来了”。她在读书会上表示:“这是我上海经验写作的结束”。

你就是我“亲爱的人”

钱佳楠这样描述她所指的困难:“我的生活和写作都进入了穷途末路,我不想一再重复自己的上海叙事,然而狭窄的生活限制了我的想象。”

她思虑这个困难的当口,是27岁。按照中国传统的生活模式,女孩子,该考虑“定下来了”。钱佳楠也有听过这样的声音。但这些并没有成为她的焦虑。考试、申请、交材料,不久美国艾奥瓦作家工作访,就全资邀请她去参加写作项目培训。她飞到了艾奥瓦,学习英文写作。

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加快学习进度,她每周只给自己半天的时间读中文书,其余时间都是英语。身处文化、语言、地域的割裂之中,师兄建议她用中文写信,以维持和家园以及母语的联系。于是,无数次,在异乡的暮色里,她用母语拾掇一天的情绪,思绪飘飞地给亲爱的人写各种主题的信。

后来,这些信被她放在了公众号上,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一种文学表达。虽然是用对话的口吻,但又不知是对谁说着各种各样的琐碎生活。公众号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明明是互不认识的,写作者与阅读者们却每天分享着心底最深处最隐秘的故事。

后来,她失恋了,很痛苦,也没有陪伴。她闷在房里没去上课,几天以后,留学生朋友给她做了顿饭,勉强提起神来的她写下了书里《我转不动了》这一封信,在公众号发表后,读者们纷纷嘘寒问暖。有一个读者留言“我猜你是失恋了,我也是。”就这样,她们互相分享了故事,这种文字的连接奇妙而温暖。这些人,也就渐渐成了“亲爱的人”。

钱佳楠 女作家 新书

Photo by Garon Piceli from pexels.com

送给女人的安慰

乍看标题,读者也许会猜测,《有些未来我不想去》不过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女作家用才华熬制的鸡汤而已,但事实上这29封信里却充满了理性的思辨与艺术的思考,既用女性的视角谈情感经营、事业发展,也用女性视角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国与异国文化的差异。

开篇“人生中有很多事情要等”直奔女性最关注的情感世界,比如,在《年轻时候的爱情》这封信里,钱佳楠叩问:“我们对爱情的表达,有多少是来自己偶像剧的塑造,又有多少是发自真实的内心?”她认为,浪漫化爱情或源自当时的我们对于未来的迷惘、对于自身的茫然,所以才把人生的幸福简单化,把对方想象成自己困境的救世主。并且浪漫化的不仅仅是爱情,更多是人生。当然,“这并不代表感情不存在,年龄增大,挤掉泡沫,反而互相会更加珍惜”。钱佳楠坦言,自己也在期待一种深度连接的情感——基于认可、信任、沟通。

在涉及事业发展与职业选择的文章里,钱佳楠的思考更为发散。比如,《可悲的自我关注》、《登山的人,不问峰顶在哪》这些信件,钱佳楠叙述了自己写作的困境、怀疑、突破。在钱佳楠看来,即使是工作领域完全不同的读者,也依然可以据此来“比对”自己奋斗目标达成的过程。她把这个过程比喻成登山,“登山的时候,教练告诉你的头一件事,就是不要看峰顶在哪,只需盯着你脚下的路。”

显然,从这些看似琐碎,实则又不失整体价值取向的文章来看,钱佳楠的29封信已经不单单是零零散散的杂谈,更是一种专门针对女性读者的别具一格的细腻表达。

所以,当记者问道:“你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真正带来什么?”钱佳楠回答同样很女性化:“相对来说,现实生活里,女性面临的困境可能更多,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最大程度上能给特定年龄的女性读者带来勇气,最低程度能给她们带来安慰。”

女报赠书》》

读这本书,发现你自己的另一面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是法国小说家斯蒂芬·朱拉的一部关于爱人与自我、自由与人权的小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斯蒂芬·朱拉,是法国知名出版加利玛出版社的重磅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如加缪一般,用看似寻常的事件和平凡的人物,揭示深刻的社会、生活本质。

读完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总要遇到一件事,把你从你所依恋的世界生生剥离,重新发现你从未认识的另一面。并且,当我们不满当下的生活时,我们有权选择另外一种生活。

  钱佳楠 女作家 新书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