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元鹏
生活在一个地方,人们总会记得自己住在哪一条小巷、小巷的由来,这些地名像烙印一样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地名,就像一个特有的文化密码,是一座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近日,《宁波市第二批历史地名遗产保护名录》正式公布,这批名录共收录地名304条,加上首批收录的地名,已有854条。政府规定,这些老地名不能轻易修改。
(12月26日《宁波日报》)
应该说,宁波市对“老地名”的保护是十分严肃的,以“保护名录”的方式,给老地名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力约束。
眼下是一个大建设、大开发的时代,经济发展了,道路拓宽了,建筑高大了,新区崛起了,崭新的是居住环境,崭新的是生活方式,崭新的也是一个个应运而生的“新地名”。
国家民政部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一些“老地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在某地的一个县,以往记录的“老地名”有500多个,而如今只有100多个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地名”。修改“老地名”的原因很多,一个是,新拓展了道路、建筑,就随之赋予了“新的名字”;一个是,有的地方认为“老地名”不好听,是没有文化的时代取的名字,比如“某某沟”、“某某巷”,有点不上档次;一个是,想让道路和建筑多些现代元素,也就出现了换名字的热潮。似乎只有换了名字,才能与落后告别,与传统告别,与贫穷告别。
想起一件十分尴尬的新闻,某地的一位打工者三年没有回家了,回到家乡的时候是深夜时分,他下了车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原来,几年的时间,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道路变了,建筑变了,而且全部换上了新的地名,用一个多小时才摸到家。这显示的是发展的巨变,其实也是“新地名”的尴尬。
“老地名”是一种文化的乡愁。“老地名”里有我们的童年,有文化的厚重,有历史的烟云,或许“老地名”不好听,可是不好听的“老地名”也是我们安放情怀的地方。河南某地曾经扩建了一条道路,市政部门没有征求市民意见,就换了“新的名字”,结果市民不满意了,最后诉诸法院要求留下“老地名”,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地名”是我们的一种乡愁和思念。
宁波大力保护“老地名”留住的是文化也是乡愁。不是只有“时尚的名字”才是美好的元素,恰恰是那些“有点难听的老地名”才是我们最美好情愫的维系。
“禁止修改老地名”,让文化和乡愁相约在老地方。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敬畏,更是对乡愁的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