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母婴店成了“育儿谣言”重灾区!这些商家套路你都中了几个?

2018-12-10 阅读数 421663

育儿谣言的重灾区 母婴产品 母婴店

Source:pexels.com 

11月7日15时,2岁孩子的妈妈梁琪刚从一个母婴店逛完,本来抱着娃去买奶粉,结果被推销买下了大包小包的鱼肝油、乳酸钙还有儿童酱油。走出店铺后感觉自己被“套路”了,可“愿打愿挨”的买卖也不好意思转身退货。梁琪只是众多被套路的奶爸奶妈之一。 

随着二胎政策的推动,2018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达到1056亿元,销售母婴产品的母婴店在全国呈几何式增长。然而,一些商家造起了“孩子瘦弱、骨密度低缺钙”“孩子头发发黄、皮肤白缺锌”“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要加奶粉”等“育儿知识”,推销家长孩子根本不需要、甚至无效的母婴产品。让人不禁发问,为何母婴店竟成了育儿谣言的重灾区? 

6个月以前,宝宝竟吃7种补充剂

32岁的梁琪生产完最爱逛的是母婴店,总想进去看看有什么宝宝需要的。11月7日,她像往常一样走进沈阳市大东区大北关街的一家母婴店,只不过这次她抱着儿子来的。“哎呀,小宝宝好可爱。呀,怎么后脑勺有枕秃,平时没少补钙吧,可这吸收明显不好,得吃点鱼肝油补补,正好店里有活动,买二赠一。”店里工作人员只看一眼就诊出了宝宝的“病情”。见梁琪连连点头购买后又推销说,“乳酸钙也得买点,食物里的钙,宝宝吸收不了得补。”想着能对宝宝有好处,一咬牙梁琪点出了付款二维码。 

母婴用品是指为孕产期女性与0~3岁婴儿这两类特殊相关联群体提供的专业健康产品。记者以二胎妈妈的身份走访了23家母婴店,几乎每家店铺的销售员都推销了营养补充剂。有一家甚至打出了“宝妈须知”:出生第一口水“益生菌”、出生15天补维生素D3、满月补钙、4个月补铁、6个月补锌、0~3周岁补DHA、换季补蛋黄球蛋白。6个月以前宝宝竟要吃7种补充剂,比60岁以上的老人吃的还要多。如果奶爸奶妈深信孩子母乳喂养啥都不缺,商家会有更深“套路”——微量元素、天赋基因、骨密度和过敏原检测。  

套路1

微量元素检测

微量元素,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困扰着爸爸妈妈:微量元素检测要不要做?怎样测量才准确?微量元素该不该补?

在不少母婴店门口的宣传海报上,都有免费检测微量元素的项目。而进店之后,只是简单地夹一下手指头、验一下头发或者尿液,就能得知孩子究竟缺少哪些微量元素。这种检测方式真的有效吗?微量元素检测真的靠谱吗?

非诊疗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卫计委2013年已叫停

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发出通知,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同时强调,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

盲目补充,会导致营养失衡

盲目补充微量元素,不但对宝宝身体无益,还很容易“顾此失彼”。比如,给宝宝补钙一段时候后,发现宝宝又缺铁或锌了。原因并不是宝宝摄入的食物中这两种微量元素的量少了,而是钙的吸收能力太强,干扰了铁和锌的吸收。

因此,不要轻易给宝宝补充微量元素,如果被确诊确实存在某种微量元素缺乏,也要记得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按量服用补充剂。而对于日常营养均衡的宝宝来说,额外补充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注重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

套路2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最近,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一些号称发现儿童天赋优势的基因检测在家长圈中广为流行。只需要一口唾沫或一管血的样本,便能发现孩子是否具有运动天赋、音乐天赋、舞蹈天赋等。甚至连一些母婴店,也打出天赋基因检测的广告。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张宏冰在接受采访时说:“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天赋基因’检测并不靠谱,涉嫌坑蒙拐骗、炒作概念。”张宏冰称,“天赋基因”检测是根据基因的关联分析得出,而关联分析只表明非常轻微的可能性。检测机构把它扩大化,把似是而非的东西变成事实,变成了各种“天赋基因”,比如音乐基因、美术基因等。

事实上,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如何决定,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没办法给出准确解答。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蒋慧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现在很多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我觉得是绝对不能做的。这个完全是误导或者误用信息。

从儿童教育角度,这类检测一是容易给孩子们早早地贴上标签,干预孩子们的自由成长;二是可能导致过度医疗和其他并发症。

套路3

骨密度检测

在不少母婴店,只要一看到孩子头发稀黄,就会建议家长做骨密度检测或者直接推荐补钙产品。而不少宝妈甚至会定期带宝宝去做骨密度检测,只要数值一低,就觉得孩子缺钙,担心影响孩子身高。

儿童检测骨密度无实际意义

骨密度反映的是骨骼“单位面积”里矿物质的含量,主要用于判断骨骼强度,从而预测骨折风险或诊断全身各种疾病对骨代谢的影响。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检测骨密度可以研究骨骼衰老程度,及时发现骨骼病变,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问题。

但对于儿童来说,骨密度检测没有实际意义。一方面,国际上并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另一方面,成人骨密度低,说明骨骼可能缺钙;而对于宝宝来说,尤其是婴幼儿,骨密度低却是生长旺盛的体现。

骨密度低下是宝宝生长旺盛的表现

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骨骼正在拉长变粗,骨密度低是正常的。只有骨骼出现空隙,亦即相对低下的骨密度,才能使更多钙质沉积在骨骼中。骨密度低不是缺钙,而恰恰是宝宝生长旺盛的表现。

只要均衡饮食,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再补充400IU的维生素D,就无需担心缺钙。正常情况下,宝宝不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测。

套路4

食物过敏原检测

随着大家对过敏问题越来越关注,一个极端的苗头开始出现:过度滥用食物过敏原测试,导致家长错误地给孩子停止食用某些食物,人为地造成偏食和营养摄入不足。

药店和母婴店千奇百怪的检测方式

有的药店会采用一个“神奇”的仪器,只需在孩子身上比划几下就可以出一个过敏原报告;还有些是使用棉签在身上擦拭,然后放进某个“神秘”的检测设备里。这种所谓的检测基本可以认为是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实际意义的。

IgG过敏检测会出现50%~60%的错误概率

gE测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测试,但准确度不高,单看测试结果无法准确判断过敏原。

所以美国免疫学学会(AAAAI)对于IgE过敏原检测有这样一句提示:皮肤和血液测试都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也就是说,检测结果很可能对患者并不过敏的食物进行了误报。而错误的比例,美国食物过敏研究与教育组织FARE的结论是50%~60%。

食物过敏最有效的检测方式

食物过敏最有效的检测方式,是观察孩子本身的过敏症状。如果孩子接触了某种食物之后出现过敏症状,那么对这种食材过敏的可能性就很高,再用皮肤或者验血的方式确认一下就好了。

如果对过敏原是什么食物没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也可以先做一个过敏原测试来帮助医生评估过敏的可能性,医生可以根据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排除。

套路5

母婴店导购加微信好友

不少妈妈去母婴店消费时,都会有导购前来加微信,其理由是:有特价和优惠信息会第一时间告知!

然后,他们就会用错误百出的谣言来轰炸你的朋友圈,试图引起恐慌,借机销售产品。比如,7岁以下儿童不宜喝纯牛奶,容易肾结石。

另外,被宝妈们吐槽最深的“套路”莫过于“儿童专用”。记者采访发现,每家母婴店货架上食品、生活用品、洗护用品中都有打着“儿童专供”“宝宝专用”字样的产品。儿童面条、儿童酱油、宝宝驱蚊液、儿童沐浴露等等,而同样的产品价格比成人的贵上两倍还要更多。宣传的是“无添加剂”“纯天然”“适合宝宝体质”“为适龄儿童特制”等等。甚至一些母婴店与家具店合作,摆上了儿童专用漆、儿童家具的展品及画册。 

“最大心理诉求是平安长大” 

沈阳某三甲医院儿科大夫徐浩介绍,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发出通知,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盲目补充微量元素不但对宝宝身体无益,还很容易“顾此失彼”。比如给宝宝补钙一段时候后发现宝宝又缺铁或锌,原因是钙的吸收能力太强,干扰了铁和锌的吸收。而我国除了奶粉等少数食品制定了婴幼儿标准,其他的儿童食品和用品没有专门的标准,商家所谓“儿童专用”基本上是忽悠消费者,往往只是对成人用的东西进行了微小的改造,甚至只是改了包装。 

然而,为何商家的“套路”奶爸奶妈们频频中招?“3岁前,家长最大的诉求就是宝宝平安长大”,沈阳馨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唐亚菲道出家长最大的心理诉求。 

“第一次当爸妈、难免会心虚”,孕婴知识的匮乏让许多家长中招。34岁的魏小晴在一家私立高中当语文老师,去年有了第一个孩子,网络信息的发达、商家营销的连番轰炸让她经常“买买买”。“不是学医的,哪懂得该不该补啊,再说第一次当爸妈,进母婴店一听说缺这缺那,就吓得赶紧买。回去一查网上的科普帖子就感觉上当了,可下次去逛还是心痒痒想买,生怕孩子受委屈”。 

记者随机采访36位孩子在0~3岁之间的家长发现,推销员最打动他们的一句话是“孩子这么宝贝,又不差这点钱,买了得了”。28岁的金化平前年升级成了奶爸,身边年龄相仿的同事、朋友、同学孩子刚出生时,几乎全家人的焦点和关心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后背起几个红点,就以为食物过敏。头发发黄、皮肤太白就觉得缺锌。父母养我们时都是代代相传的经验养育,现在科学知识普及,发现屁大点事儿到网上一查都能吓死人,所以宁肯勒着自己也不能亏着孩子”,金化平如是说。 

安萌母婴店店长陈颖告诉记者,更大的原因是家长对食品、用品安全没信心。安萌母婴店开了5年,她说店里销量最好的就是德国、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粉以及日本进口的尿不湿。三聚氰胺事件10年后影响仍难消除,即使2018年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5%,家长们还是热衷到实体店买更可靠的进口产品,无须推销员,只要网传哪个进口产品好,线下实体店里的该产品就会断货。 

严管才能破解圈套 

“母婴讲座上,每次苦口婆心地科普,到大医院正规检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营养补充剂,社会上的检测仪器绝大多数没有科学依据,可还是有家长中招后带着孩子来就诊”,徐浩无奈地说。 

他认为,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提醒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担负监管职责。“对于‘儿童专用’这种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叫停、严厉惩治。既然目前很多商品都没有出台儿童专用的标准,那么商家凭什么打出这样的旗号?某种角度上说,监管部门对‘儿童专用’商品的虚假宣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是这些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金海给出的建议是,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应界定“儿童专用”为虚假广告。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以罚款。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则提醒奶爸奶妈们,纠正砸重金让孩子享受高端消费的做法,抵制社会上的消费攀比风。“许多家长存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有些甚至明知道国产品牌的东西质量也不差,但为了攀比宁肯购买高价进口产品,这也让许多母婴店钻了空子。”

▏来源:工人日报、保健时报。

  育儿谣言的重灾区 母婴产品 母婴店 工人日报、保健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