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年轻父母的育儿之惑:“到哪去学做父母?”

2018-11-06 阅读数 145858

育儿观 年轻父母

Source:PIXABAY.COM

孙富贵和爱人面临着一个“难题”:该到哪里学做父母呢?他们的行为,是科学育儿的方法,还是过分焦虑的体现?

社区讲堂上,28岁的孙富贵全程举着手机,目不转睛。他将整个讲座全部录在了手机里,视频超过6个G。这是堂讲述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亲职教育课”。与现场近400余名“年长”的父母不同,孙富贵是一个仅有10个月大宝宝的奶爸。他和爱人有一个共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自身都做不好,如何当得好这个“老师”呢?“可第一次做父母,又啥都不懂。”尽管他们在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父母学习”,但还是觉得孩子成长得太快,自己快跟不上了。

去社区上课

“针对‘白纸父母’的‘父母课堂’并不多见”

几天前,一场讲述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社区“亲职教育课”,在锦江区成龙街道辖区的一个校园进行。现场,可容纳近400余人的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的。28岁的孙富贵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年轻家长之一。还差些天,他的孩子就将满11个月了。

在这之前,本就在社区上班的孙富贵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这堂课程的消息。“机会难得!”他给爱人胡玲发了条短信。爱人回信“支持”,但因工作关系无法一起前往。孙富贵回复:把课程内容录下来带回家一起看。

“问题孩子的根源,几乎都来源于问题父母。”课堂上,授课老师的一句话说进了孙富贵心里。

开场不久,孙富贵就拿出手机,打开了录像界面,全程举着,一直到课程结束。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占了手机近6个G。他想当场发给爱人看一看,又实在太大。当晚回到家,一家人才抱着孩子完整地看完了全部视频。

这并不是孙富贵第一次参加该类型讲座。从妻子怀孕开始,两人就一起参加了五六次社区的育儿课堂培训,为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做好准备。孩子出生后,也会参与医院的护儿课堂。只要有相关的课程,夫妻俩有空便一定会参加。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自身都做不好如何当得好这个“老师”呢?

但尽管他们在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父母学习”,目前孩子也仅仅10个月大,可还是觉得孩子成长得太快,自己已经快跟不上了。

孙富贵意识到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遇到的几件令他感触深刻的育儿故事。“我在社区工作,之前就遇到一个13岁娃娃因为他妈不给两块钱买零食,就冲动得要跳楼的;也有一些娃娃不学好,屡次盗窃的;还有身边亲戚孩子在父母关系影响下性格怪异的……”

“身边有人说我们考虑得太超前了,其实没有,现在累点以后就轻松得多。”孙富贵说,“不过,另一面,我们自身也是一张白纸,怎样才是带孩子最好的方式呢?”

但问题是,夫妻俩发现,当下针对他们这样的“白纸父母”的“父母课堂”并不多见,更多的信息,来自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以及互联网上不成体系的零星指点。而孙富贵觉得这远远不够。

加入育儿群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轻人”

孙富贵讲述了自己初为人父时的一个举动:孩子出生后,睡觉时老喜欢踢被子,时常莫名“哇哇”乱叫,睡觉总是睡不好,这些可能是众多育儿者们常见的一些情形。但现实是,一方面自己特别想弄清楚“为什么”,另一方面自己又完全没经历过,完全不懂。他的选择是求助百度。“你会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人都搜索了类似的问题关键词,说明很多父母其实跟自己一样都是‘小白’,而又想知道答案。”

“但这些答案又并不足以完全解答疑惑,大多只会告诉你可能的原因,但不会告诉你咋办,或者说得很浅显,看完后似懂非懂。”孙富贵说。好在,当初孩子出生的医院提供了几次与之相关的护儿培训。

可这样的培训仍有一定局限性。“可以告诉你一些基本的幼儿特征,护理技巧,但仅仅适合孩子两三个月期间,他在成长,长得很快,且心理也在成长,后续问题就跟不上了。”孙富贵说。遗憾的是,短短几次的护儿课堂并不足以满足需求。

孙富贵做过一个实验:把插电板的线拔了,放在桌子上,在孩子跃跃欲试时,就告诉他“这个危险,不能耍”,多说两次,小家伙自己就不玩也不碰了。“孩子肯定有好奇心,但在你反复告诉他不能做时,他懂,只是不能表达,这其实就是他心理成长的一个表现,父母的言行已经开始对他产生影响了。”

胡玲加入了一些妈妈群,群内妈妈们不时会交流各自的育儿经验,但胡玲觉得,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不一定就对自己孩子有用,且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轻人,都没有经验,这种交流对于自身用处不大。

孙富贵也在朋友帮助下,加入了一些育儿微信群,群内老师有时也会发布一些文章,接受一些父母的咨询。但他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孩子年龄较大的家长,且不少是孩子已经出现问题了。适合他这个阶段的并不多。

“我们有学习的诉求和意愿,但现实的途径和相关的课堂并不多。”孙富贵说。无奈,只有自己摸索。

 

参照身边人

“也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方式来”

在几次交谈中,记者发现,孙富贵和胡玲在一些同等年轻的父母中要成熟得多,对育儿问题也有诸多自己的思考。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弥补自己为人父母的空白,也在为此做着积极的尝试和摸索。

胡玲把周围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的孩子都当成了参照对象。一次,看到同事的孩子在很生气时没有大哭大闹,只是说了一句“我生气了”,胡玲感到很惊讶,“这其实是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问题,但一定也和家人的教育分不开”,接着,胡玲就开始询问同事平时是怎么与孩子沟通的。“我也会观察周围的孩子,看到有我觉得好的,我就会去取经。但自己家的孩子自己肯定最了解,也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方式来。”

胡玲说,孩子4个月大时开始隔母乳了,“当拿得稳奶瓶的时候,我们就把奶粉兑好,待水温合适后,摆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鼓励他自己主动去取,而不是帮他拿着它只管喝。”吃饭时,全家人达成一致,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提前喂,要么边吃边喂,要么大人饭后再喂,“总之不能让孩子养成过分自我的习惯。”

采访的当天,夫妻俩带着孩子在社区外的一个小广场上玩耍,广场周围摆放着不少涂着卡通图案的石墩,小家伙好奇,迈着晃荡的脚步往石墩奔去,两人没有阻拦,在身后护着孩子走了过去。小家伙伸出双手,抱着石墩跌跌撞撞来回转了好几圈,夫妻俩都没伸手,只是站在孩子身后。“不用太谨小慎微,他喜欢好动我们就站在身后,只要防着不受伤害就好了。”

胡玲也有自己的迷茫。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身边同事的孩子普遍大一些,经常会讨论在上学前给孩子上一些夏令营课程,或是报哪些课程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等。胡玲心想自己孩子虽还小,但也担忧自己以后会不懂孩子的心,不知道自己选的是否是孩子真心喜欢的。

孙富贵感叹道,现在变化太快了,不像过去老一辈养孩子了,只图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就好,也不能仅单纯用严厉的方式喝止孩子某些不当行为,比如孩子不能动的东西,以前会直接拿走。

专家说法

“偏向一种教育方法,让孩子按自己规划发展”是父母需注意的误区

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傅艳和她所在的公益组织长期关注家庭亲职教育,孙富贵参加的这堂课程,也有“云公益”的参与。傅艳介绍,在国外,亲职教育会伴随着父母的各个阶段,与其说是父母教育孩子成长,不如说是父母自身的成长过程,但亲职教育在国内还未成体系。

不过,年轻一代已开始认识到父母责任,这样的觉醒和意识意义显著。“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大批的孕妈妈都开始了生育前后的学习,开始从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奶粉哺乳回归到母乳喂养,一些社会机构、社区也开始开设一些相关的讲座和培训课堂。”

但依然还不够。傅艳介绍,当下亲职教育的参与者中,有很多是因为父母自身教育缺失,“吃了苦头”才开始意识到需要重视家庭教育,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做父母,“尽管说不上晚,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针对孩子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心理以及相应的问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父母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学会做父母,让他们承担起做父母的职责。

傅艳说,年轻一代逐渐走上婚恋育儿阶段,与老一辈不同,当下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中难免会娇气一些,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做父母后回避父母职责,让老一辈在带完儿女后再带孙儿。但一个好的方面是,年轻父母其实更有自身的想法,有求知欲。

傅艳也补充道,父母需要注意一个误区,“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容易偏向去学习一种教育方法,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文/杜玉全 廖晓琴 张芳)

 

编后

带孩子,可以随意一点

做家长,重在言传身教

我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最好成大才,所以,家长才会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

其实,育儿完全可以随意一点。回想我们的成长经历,谁不是一路磕磕绊绊呢?一切都事先谋划好,真的就能一帆风顺吗?未必。在教育的路上,走一点弯路,吃一些小亏,不仅对孩子,对家长也是有益处的。

所以,只要孩子不学坏,家长其实可以放任一点,随性一点,但也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一回家就玩手机,一页书都不看,如何做到言传身教?只有先提升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育儿观 年轻父母 成都商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