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纯手工夏布唯一的夫妻坚守者:织女+织男,28年岁月一“线”牵

2018-07-11 阅读数 69911

浏阳纯手工夏布唯一的夫妻坚守者:织女+织男,28年岁月一“线”牵

28年过去,“织男”和“织女”恩爱如初。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莫雪霈

这是织布工艺流程里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环节,丈夫正在紧张而忙碌地给刚刚打理出来的苎麻线上浆,一旁的妻子实在心疼辛苦而疲惫的丈夫,就劝他稍加休息,先停下来吃点东西。拗不过妻子,他只好匆匆忙忙去厨房喝了一碗汤。然而,就是这“一碗汤的工夫”,丈夫最害怕看到的结果出现了:架上的苎麻线断了一大半!他的情绪也跟着断裂的苎麻线一起崩溃——手起刀落!斩断了所有的苎麻线,“这辈子再也不做夏布了”……

7月2日,浏阳市高坪镇夏布工艺的坚守者谭智祥、刘明秀夫妇跟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在这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工艺繁琐、收入微薄……种种情况导致曾经年产值超过2500万元,出口日韩等国的浏阳夏布主产地高坪镇,如今只剩下了最后一对纯手工制作的坚守者——刘明秀和他的丈夫。

从家家户户手工织布到“仅此一家”,这不仅仅是浏阳夏布的命运,我们此前报道过的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几乎都与之殊途同归。然而,幸运的是,这些手工艺都会遇上个别“固执”的不计回报的坚守者,比如刘明秀夫妻俩。他们,当然是有故事的人!

浏阳纯手工夏布唯一的夫妻坚守者:织女+织男,28年岁月一“线”牵

上浆,这是最考验水平的一道工序。

28年,他们每天都做同一件事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常用于夏季衣着,故俗称夏布。夏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主要产地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地。而浏阳夏布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称雄于世”。谭嗣同在《浏阳麻利述》中说:“浏阳以麻布战天下之商务,未尝遇敌。”

浏阳高坪镇,就是这种“天下无敌”的夏布最集中的产地,几乎每家每户都和夏布有渊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还有80%的村民织夏布,全镇每年生产各类夏布就达10万匹,出口周边很多国家。

谭智祥家住高坪镇太坪村,今年53岁,出生于夏布世家,他是第五代传人,制作夏布的时间有整整41年,他亲眼见证了浏阳夏布的繁荣与衰落。“我们附近四五个村都没有花炮厂,所以村里的男孩都需要掌握一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比如做木工、瓦工,或者做布。”谭智祥回忆说,那个时候做夏布最赚钱,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收一天麻最多赚90元,而当建筑工轻轻松松有二三百元”。

谭智祥与刘明秀结婚是在1990年,一个“织男”,一个“织女”,因为共同的志趣,28年时间夫妻俩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做手工夏布。

在刘明秀看来,夏布的衰落除了收入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艺流程复杂,“夏布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采麻、刮青、绩纱、整经、上浆、织布等20多道工序,完成一匹夏布要耗费70多个人工工时”。

“其实制作夏布并不难,但特别需要细心和耐心。”谭智祥以上浆为例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所谓上浆,就是在苎麻线上刷上一层米浆,因为苎麻线毛头多,易折断。米浆必须当天现熬,而且要掌握好温度和湿度。上浆的过程,要有高超纯熟的技巧才能保证每一根纱线都被米浆包裹。

作为非遗传承人,谭智祥的耐心,妻子刘明秀最清楚。刘明秀说,因为苎麻线脆弱,所以每次都会断掉很多根,需要手工一一接上。而上浆还需要很大的力气,时刻需要挪动一个石墩子,多年下来,谭智祥落下了腰疾。“最麻烦的是,上浆过程中,人一步也不能离开,更别提吃饭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故事里,那个挥刀断线的男人就是因为不堪这个过程的折磨而最终不再做夏布了。

不再做夏布的,还有村中的妇女。

刘明秀学做夏布的时候,身边曾有许多一起做布的女同伴,大家说说笑笑,很是快乐,“但现在她们几乎都去花炮厂打工了,或者南下深圳”。

村中妇女少了,绩麻的人自然就少了。所谓绩麻,就是手工将原麻分离成发丝般粗细的纤维条,越细越好。绩麻非常考验人的眼力和技巧,能干这活儿的都是三四十岁的女子,但现在村里只剩下六七十岁的老人,显然,仅这一环节就无法维系了。

对于那些老人来说,绩麻曾是她们生命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刘明秀说,村里有一个奶奶临终前,意识已经模糊,但手里依然做着绩麻的动作,直到咽气。

浏阳纯手工夏布唯一的夫妻坚守者:织女+织男,28年岁月一“线”牵

织布,刘明秀坚持纯手工。

“希望我的孩子们会坚持下去”

高坪镇被称为“浏阳的后花园”,但风景再美也比不上如万花筒一般绚丽多姿的花花世界。谭智祥和刘明秀也不是没有想过放下手头的夏布,跟其他人一样去寻求另一种生活,但最后夫妻俩还是坚持下来了。

“毕竟做这一行这么久了,已经有了感情,我们习惯了自己安排自己,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刘明秀如此解释自己的坚持。

常常听人说,“几十年如一日”,刘明秀两口子便是如此。每天早上5点钟,夫妻俩便准时起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一忙常常就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整经、上浆、织布……这些日复一日的环节,转眼就重复了28年,小日子平淡而美好。

在城里人看来,夫妻俩的日子充满了田园诗意:织布之余,家里养了四五十只鸡和鸭,还种了两亩水稻,一亩蔬菜。屋后还有半亩方塘,里面养着几十条鱼。刘明秀今年47岁,她说,即使接下来这些年,这一带依然只有她和丈夫在做纯手工夏布,她也要坚持到60岁,“然后就安心养猪、养鸡、养鱼好了”。

刘明秀说60岁以后不再织布,并不代表他们就彻底放弃了夏布这门手艺,因为他们的孩子依然会把手艺传承下去。夫妻俩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在是一位医生,小女儿还在读高中。每逢节假日,两个女儿常常会回来帮忙。小女儿的理想就是考一所和服装设计有关的院校,将来把传统夏布手艺发扬光大。

“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就是希望她们可以传承下去。”刘明秀说。

“陆亦可”慕名前来当学徒

酒香不怕巷子深,常年累月的坚持以及对品质的追求,使得刘明秀两口子的纯手工夏布成为“世界布料交易市场上的金字招牌”,一度被日本博物馆收藏。不仅如此,还吸引了学者和明星前来学习。

6月24日,《新周刊》杂志社原社长孙冕携新书《百心百匠》来到长沙当当梅溪书店。在活动中,孙冕讲述了《百心百匠》节目组为何要来到浏阳向谭智祥夫妇学习手工夏布制作的缘由。

孙冕不仅熟悉夫妻俩的故事,还了解到因为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和工艺上“软化”步骤的突破,现今夏布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他说,很多外国人都很重视夏布,而我们自己对夏布倾注的目光却很少,“外国人在享受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这份遗产,而我们却把遗产不当一回事,这是让人心疼的事”。

此前的2017年,孙冕就带着女演员柯蓝(《人民的名义》中陆亦可的扮演者)以及“90后”歌手齐羽嘉一起来到浏阳拜师学艺。他们跟随谭智祥夫妻俩一起上山采麻、绩纱,学习古法上浆,自己动手纺线织布,完整地学习了制作夏布的过程。然而,柯蓝和齐羽嘉在上浆的时候突然遇上大雨,他们试图抢救正在晾晒的麻线,但谭智祥告诉他们:“这批丝线只能报废了”,而此时,他们已经耗费了63个工时,经历了23道工序的考验。

学习结束之后,柯蓝很有感触。她说:“我常常觉得拍戏的现场就是我的道场,到了浏阳,看到师傅师母两个人的生活模式,体验了他们的工作,真正觉得他们其实就是在修行……他们什么都不管,一心一意就做这一件事情,很伟大,很高贵。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并认可这种灵魂的高贵,而且都会想办法为他们做一些什么。”

  浏阳 手工夏布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