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约定:老夫妻相濡以沫56年 承诺离世捐遗体

2018-04-10 阅读数 195345

约定 老夫妻 相濡以沫 离世捐遗体

 刘命华在向记者展示她与丈夫肖振东曾经签署的“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

1998年,58岁的刘命华从莫斯科回国,她把自己的“新想法”简单地给丈夫说了一下,很快,二老便达成一致,去世后他们都会把遗体捐献出来,并双双在“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上签了字。

2018年年初,丈夫肖振东病逝,遗体顺利的捐献给了医学院。而她却给自己定下了活到120岁的目标,要继续完成丈夫生前未了的心愿,整理好家史,好好保养身体,为未来捐献做好准备。

未来,刘命华只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去改变观念,“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死,活着的时候可以不停地为社会付出,离开了依然可以通过捐献遗体继续奉献,活着离开都有用,这才叫人生。”

约定 老夫妻 相濡以沫 离世捐遗体

2012年11月27日,刘命华与丈夫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平凡”的约定“简单”的决定

捐献遗体的想法最初是由妻子刘命华从国外得来,1992年-1998年的6年间,由于工作原因,刘命华被派去了俄罗斯的莫斯科,6年间她只回过一次家,连大儿子的婚礼都没能参加。据她回忆,有一次几个外国友人在一边讨论关于死后捐献遗体的话题被她听进了心里,她感觉死后捐献遗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做了决定。“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这个决定简单又平凡,只要对人类社会有帮助,就是好事,我的心也就安稳了。”刘命华说,“我回家后一提这事,他很快也同意了,只是开始时受到了儿子们的反对。”

刘命华是山东烟台人,据她讲,她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和新思想;肖振东是江西井冈山人,是烈士子弟,从小就被老一辈爱党、爱国、帮助他人的思想所熏陶。两人于1959年在山东地质局胶东一队认识,1962年结婚,育有三个儿子。刘命华性格刚强,家庭以外的事情大多由她负责;肖振东则性格内向,家里的事他管理的相对多一点。夫妻俩相濡以沫56年,从未红过脸,也没拌过嘴,在外人眼里,他们是模范夫妻。在刘命华看来,捐献遗体利国利民:眼角膜可以让盲人重见光明;重要器官可以拯救生命;可以帮助医学界更好地做研究;去世后不用买墓地,减少国家的土地占用……

今年的1月8日凌晨,丈夫肖振东病逝,随后遗体被捐献给了一家医学院。刘命华很快从悲伤中走出,因为她又做了一个决定,把丈夫生前未了的事完成。

约定 老夫妻 相濡以沫 离世捐遗体

刘命华在翻看卧室书橱里那还未完成的“家史”

承接好丈夫未了的心愿

整理好“家史”,这是刘命华和丈夫生前一直在做的事情。在她家卧室书橱的最上层,摆放着20本厚厚的影集,每一本里面都有几百张照片,从他们各自小的时候拍摄的黑白照片,到如今整个大家庭和和美美的彩色照片,几十年所有经历过的人和事,去过的所有地方等全都记录在了里面。刘命华表示,至少还需要这么20本才能完成,这是一个工作量大又熬人的工作,但她乐此不疲。“我这一辈子几乎都在争分夺秒地过日子,生怕自己在离开世界的那一刻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这样的人生会很遗憾,我不想留下遗憾。”刘命华说。

为了给捐献遗体做好准备,2007年,已经67岁的刘命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拿到了“国际营养师讲师证书”。从此,她成为了一个养生专家,在她看来,什么时候吃什么其实很有讲究,多数人的病痛都是吃出来的。为此,她还学会了推拿、针灸、拔火罐……平时也会给人看病,很多医学院的学生空闲的时候也会来找她学习,她当然也非常乐意分享,这样的话她又可以持续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了,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年轻人。

 

约定 老夫妻 相濡以沫 离世捐遗体

在丈夫生命的最后,刘命华为其书写了《肖振东饮食记录》共有6本之多

陪你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2012年的一天,肖振东突然口吐白沫,口歪眼斜了起来,他中风了,这给了刘命华当头一棒。随后,肖振东住院了21天,在这难熬的21天里,刘命华始终守护在丈夫跟前并对其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子们也忙前忙后地伺候着,刘命华第一次产生了对失去的恐惧。随后,肖振东身体好转出院,期间又住过一次院,刘命华也一直陪伴着。直到2017年4月16日,肖振东最后一次住院,266天的时间里,刘命华陪丈夫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肖振东最后一次病得很严重,躺在病床上的他需要插着氧气管来维持生命,几乎不能再说话,但意识清醒,能看电视,去年十九大的时候,他还一边观看一边激动地掉眼泪。从他最后一次入院的那天起,刘命华便开始了一本叫做《肖振东饮食记录》的书写。这本护理日记的书写内容比刘命华平常的日记更仔细,当天的公历和农历日期、天气、室温、肖振东需要摄入的饮水量和食物量等均记载得十分详细。

约定 老夫妻 相濡以沫 离世捐遗体

刘命华老人手持与丈夫生前的合影,心中满是追思之情。

活着离开都有用,这才叫人生

“他迁就了我一辈子,曾经对我许诺要陪我到100岁,可他食言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没有迁就我……”

肖振东走后,他们的小儿子就搬来和母亲一起住了,平时小儿子出远门的话,二儿子就会过来接力,失去父亲的他们现在对母亲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小儿子还没有成家,养了一只现在已12岁的牧羊犬,名叫“贝特”。“他平时视贝特为儿子,他不在家的时候贝特就和我特别亲,按照人类寿命的比例计算,贝特也已经步入老年,可它每天都是充满活力,等待着与主人的亲昵。”刘命华说。

她家的院子里还养着肖振东之前养过的花,南边的库房里保存着肖振东生前收藏的珍贵石头和各种木雕,刘命华时常会打开门看上两眼。由于刘命华夫妇俩的影响,他们在济南的一对老朋友也已经做了捐献遗体的决定并签署了捐献书,未来,刘命华希望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种理念,“活着的时候可以不停地为社会付出,离开了依然可以通过捐献遗体继续奉献,活着离开都有用,这才叫人生。”(文、图/周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