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kael Kristenson on Unsplash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3月24日晚,长沙众多商家响应“地球一小时”环保行动,关掉不必要的灯光和其他耗电设备,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今年也是“地球一小时”活动进入中国的第10年。一直以来,关于“地球一小时”“集体熄灯”的作用和意义被反复讨论,有对节能的质疑,有对电网损坏的担忧。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电力、环保等领域的专家。相关专家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对节能减排所起到的作用确实不大,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严重。而且,“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旨在通过这个简单的,大家都能参与的行动,唤起大家的关注,将这种节能的精神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减少能源的浪费,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质疑一:“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无法节能?
答案:确实如此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德力电力有限公司职工刘绍英看来,“地球一小时”能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据统计,照明用电量仅占湖南全省用电量的约13%左右,而且,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只是居民用电中的一小部分,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更低。因此,在活动中减少的电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即使“地球一小时”熄灯时间里,用电负荷稍有下降,电厂的发电机也还是正常运转,电能也还是正常输出,发出的电并没有节约下来。
质疑二:“地球一小时”对电网有危害?
答案:不会
有自媒体发表观点认为,由于电厂没有根据用电需求调整输出功率,“地球一小时”活动不但起不到节能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电网损坏。对此,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漆铭钧认为,“地球一小时”活动对电量变化的影响是微小的,它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同样是微乎其微的。
首先,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人能够控制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不能预估人们的参与规模,但是预估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其次,开灯、熄灯的同步性没必要也不可能非常精确,一瞬间统一熄灯和开灯的情况不大容易出现。实际出现的情况是,活动开始前后会分别出现一次熄灯、开灯的小高峰,而这期间的用电量都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即便是出现了瞬间的同时开灯和熄灯,电力系统也不至于瘫痪。在发电机组与用户之间,有着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强大的复杂的输电网络,这个多区域多层级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应对用电量的起伏变化。例如,城市交通照明的规模和开关的同时性都远超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分散用户,电力系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运转,对电网的冲击是有限的,更不会对发电设备造成破坏。
质疑三:集中熄灯的节能效果存疑,“地球一小时”没有意义?
答案:“地球一小时”依然有意义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代表卢思骋看来,“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方式面临质疑是好事,因为质疑本身也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过程。他认为,关灯本身的仪式性很强,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关灯一小时能省多少电,而是在于通过这个简单的、大家都能参与的行动,造成“新闻效应”,唤起公众对于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关注。并且推动公众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调整哪一些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卢思骋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发展到今天,内容已经不再只是熄灯。而且,活动的时间概念从一小时,已经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每个小时,比如“地球一小时”今年就特别提出减少使用塑料等一次性用。而在今天的中国,共享单车和导航地图倡议低碳出行,外卖平台提醒少用塑料袋,电商就推广绿色消费和循环利用……这些都是“地球一小时”所倡导的绿色环保行为的体现。